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国良
摘 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的核心目标。新课标提倡自主阅读,重视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文着眼于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进行自主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阅读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敲好阅读课的第一锤――导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致和欲望。导语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如设疑激思式、以歌传情式、名言启迪式等。如教《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前,先放国歌音乐,让学生起立唱国歌,讲《土地的誓言》,先放Flash《松花江上》,这样的开场白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氛围之中。
二、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法指导可以由浅入深,从简单开始,常用的圈点勾画法,非常简单,对学生注意力、阅读效果的提高也非常有用。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用横线画出重点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优美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用问号标明有疑问的句子,用着重号标出关键的词语等。这些方法每个学生都能做,而每个学生的基础与理解不同,所标记的内容也千差万别。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是基于自身的理解。
圈点勾画法因课文的不同而不同,针对课文而随时指导。如划线的使用,记叙文可划总起句或议论性句子,说明文可划文段的中心句,议论文可划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等内容。形式上的适当统一有利于讨论与交流。这种基本的方法坚持运用,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地形成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对于精读课文,收效是显著的。通过阅读,在课本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在学生掌握圈点勾画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其运用批注法,批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眉批、脚批、旁批、夹批等。旁批主要批内容概括、语言鉴赏和写作特点方面,夹批为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语境含义等,脚批为注释性内容,眉批为疑难问题的提出与理解。
由于批注的形式多样,内容不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语文学习内容。有些学生对于词语比较敏感,着重批注重点字词,或用得巧妙生动的字词;有些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着重批注疑难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三、营造善疑、质疑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要提倡、鼓励、肯定学生的质疑。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人认为交给学生对文本的提问和质疑的权利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具体做法是课堂上学生接触文本之前,教师不预设问题,把提出问题的要求交给学生,以促使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人认为,教师要构建相应的阅读教学模式作为问题意识培养保障机制。如下列教学模式就可以一试:1.学生自读文本提出问题。2.学生交流问题,师生共同评议问题质量,筛选学生问题,确定新的阅读探究目标。3.学生带问题研读文本。4.讨论交流答疑。5.拓宽迁移,运用创新。例如学生预习《最后一课》时,提问“韩麦尔先生去哪儿了?”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学生预习作业中的提问,几乎涵盖了文章所有的知识点,而课堂的回答又是一问一答,疑点一一解开,几乎很少需要老师来解答。“标题为什么是斑羚,不是老少斑羚?”一同学立即回答;“斑羚是一个群体,他们飞渡是为了种群的生存,用‘斑羚’更体现一种群体团队精神。”“‘飞渡’可以换成‘跨越’吗?”“不行。文章刻画的背景是在彩虹下‘飞渡’,更有一种壮美。‘飞’更突出斑羚善于跳跃的特性。”
当然,“问题”也是一把双刃剑,假如阅读设问过多、过细,学生就会因此失去充分感知文本,领悟思考文本的时间。同时学生对教师的那些来自教参的设问,兴趣远不如来自他们自己阅读体验中的问题,所以教师的注意力应放在如何培养和处理解决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上。
四、重视阅读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加强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时展开联想、想象,或比较阅读,或扩展阅读,或综合鉴赏评价,或再造作品境界,或填补艺术空白,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从课堂引向社会,从学习引向实用。引导学生阅读时逆向、发散思考,开展研究性阅读等都有助于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易于创新性思维的阅读材料,提出一些与材料有关的思辨性问题。具体做法是:经常向学生提供一些易引起争议的材料并提出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提供真实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思考。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联系自己的成长、读过的一些传记如《居里夫人传》等,谈对成长的理解,让学生各抒己见,拓展思维空间,提出一些高层次的问题。如,为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作出论断或解释。如《两小儿辩日》中,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也”,引导学生对自然科学、对孔子精神、对判断事情的思考。通过对思考那些与阅读内容有关的问题来模仿高层次的思维。如学习《荒岛余生》,模仿鲁滨孙面对困境按照商业簿上“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上面临困境的好处和坏处一一列出来,训练学生辩证、客观看问题的思维,同时通过这种思维训练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
总之,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只有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去渗透培养,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广东省罗定市龙湾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