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紧扣“文眼”,化繁为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春凤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从中年级开始,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些“关键”词句中,有些词句是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也是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这就是“文眼”。关于“文眼”,清人刘熙载有个生动形象的说法,叫做“眼乃神光所聚”,就是说“文眼”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它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教学和理解、把握了文章的钥匙。善于抓好“文眼”,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简洁,更高效。
  一、抓好“文眼”,教学内容清晰呈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突出内容中本质的主要因素,这样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以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要达到这个教学效果,需要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构架自己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从四年级开始,学生接触到的文章篇幅开始逐步加长,要像低年级一样面面俱到,显然很难做到。许多中高年级的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用一两个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投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与品读中,那整个语文课堂就会互动积极,气氛活跃,文章内容就会变得更深入浅出。“文眼”,常常可以让老师们达成所愿。在这里,紧紧抓好有些文章的“文眼”,会让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可见,教学重点突兀明显。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有一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文围绕“奇妙”一词具体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的密切关系。教学时,我由题切入,让学生们带着疑问读课文,“互联网奇妙在哪里呢?”在朗读品悟中学生很快发现,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中,互联网的巨大无比,纵横交错;它的构造神奇,传输迅速;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它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所有的这些文字,无不向我们展现出了全新的互联网时代是多么地神奇与美妙。最后再请同学们交流课后调查与收集所得,体会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老师少了许多“牵引”与“指导”,让学生成为了学习与课堂的主人。老师只要做好一件重要的教学准备,那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文眼”,他们便能明了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教学内容也就清晰呈现在学生面前。
  “文眼”在文章中的位置,当然不尽相同。但巧妙地利用“文眼”会让老师的教学别样的精彩:
  1.“文眼”在题目中
  俗话说“好题半文”,可见题目在整个文章中的作用。如果“文眼”置于题中,像上面所举的例子,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题目的作用,单刀直入,直面文本。这样纲举目张的教学,会令整个课堂教学条分缕析,教学内容思路清晰。
  2.“文眼”在文章中
  如果“文眼”藏于文章重点段落之中,老师可充分利用这里的关键词或句,引领同学对其他内容或部分进行理解:“文眼”在文章前半部分,可以作为理解后半部分的情感铺垫;如果是在文章后半部分,“文眼”又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并能让整个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知。
  3.“文眼”在结尾中
  文章最关键的词句出现在了结尾中,老师则可以充分利用这里的“文眼”,既回顾总结全文,同时又能拓展延伸。像《珍珠鸟》一课中,“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回顾全文,信赖创造出了“我”与珍珠鸟相处的那份“和谐”。那么我们人与人之间又该如何信赖,创造更多的“和谐”呢?学生们畅所欲言,联系实际,富有教育意义。
  二、抓好“文眼”,逐层深入,理解课文
  《九寨沟》一文,开头即点出“在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有几条神奇的山沟……”“神奇”贯穿全文。“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再加上“王花海”“五彩池”的点缀,让学生感受到了九寨沟奇特的美景。当一路上碰到可爱的珍稀动物时,学生们好像被动物们的形态各异所吸引,被那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折服。但细细地品味文字,学生们却不难体会到,四个“也许”,进一步把九寨沟的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文眼”就像是一根红线把不断转换的画面联在一起,构成了一组画卷,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常常感叹我们的学生在理解某些课文时,往往达不到我们所希望达到的深度,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在有些公开课上,老师一再地指导,读了又读,启发再启发,学生也没能说出老师希望的答案,最终也还是老师说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殊不知,我们在课堂的指导中,少了一根引领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纬线。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了解与欣赏》中曾这样写道:“读一篇文章最要紧的事便是要能找到线索,文章的线索作者往往把它隐寓在文中的一二句重要的语句里面。教师必须提醒学生注意一篇文章中足以代表全文主旨的重要语句。”不难想见,“一二句重要的语句”常常就是“文眼”所在。朱先生几十年前关于阅读教学的这种见解,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很有见地的,对我们改进阅读教学确有指导意义。只有抓住了“文眼”,学生才会沿着这根纬线逐层深入,探寻文章主旨。
  三、抓好“文眼”,锻炼能力,举一反三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老师的责任不仅要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紧抓“文眼”,以“文眼”进行导读,引导学生通过“文眼”把握文章的特点,理解全篇的篇章结构和思想内涵。有了老师给学生的学习课文方法的经线,加上学生学习的如何理解课文内容的纬线,学生在一步一步地训练中,会逐渐地学会怎样来学习、理解一篇新的文章。课内阅读课文,学生学会紧抓文眼的方法,触类旁通,对学习各类课文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当然,有的文章的“文眼”明显,有的不明显,也并非每篇文章都有“文眼”。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细细推敲,平时注意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帮助学生找准文章中重要的语句,找准理解的关键段落,这样,在课堂上老师才能授之以法,应付自如。
  当下的语文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道,要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并且对阅读的量也有明确的标准。我们认为,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前提,是一定要教给学生阅读书籍、理解文章的方法,掌握“文眼”来引领阅读的方法,相信会让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我们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是把阅读教学的一把钥匙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以法求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定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现在,教育各界都在倡导“轻负高效”,这对我们老师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把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通过最有效的途径传授给他们。这当中,我们当然需要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简洁、高效,是我们的首选。当然,抓“文眼”的教学方法只是众多方法之一,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这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要训练学生具有善于发现“文眼”的双眼,这样才能与文本进行更好地“交流”。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