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问题教育法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建苗
摘 要: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要提出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从而起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问题法
问题教育法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偏废的环节,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应予以重视。
一、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就会体现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这就需要老师科学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因此,科学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是现代科学教育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设情境的途径主要有:
1.提问一定要有效
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
2.利用趣味性的问题
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以趣引思,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会乐于学习,且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贮存和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否有情趣、有吸引力,是否使学生在生疑、解疑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能够体会积极思维的欢乐是问题创设优劣的标准。
3.提问要“问”于实验现象处
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例如在讲《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倒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向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了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刚刚学过的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了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的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于是很想学习有关中和反应的知识。
4.提问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学习的本身是为了应用,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化学知识相联系,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方法。例如,讲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时,教师问:“新买来的铁锅是什么颜色的?使用一段时间后的铁锅又是什么颜色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学完这一知识后,你会自己找到答案的…一”这种由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感到化学是有用的,化学就在身边,接下来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兴趣盎然。
二、围绕问题探索
1.强调探究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再让学生主动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大胆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自主设计解决方案,使学生的科学学习成为动态的“学习过程”。探究的方法很多,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模型法、模拟法等。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利用与课题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这样,中学科学教学活动就打破了固定教材的藩篱,学生可以走出书本、课堂和学校,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根本扭转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题的场所,是通过自主活动探寻真理的场所。课堂不应该成为“讲堂”:教师天衣无缝地讲授,是缺乏生命的活力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上有所成长。例如,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理解“流体速度与压强关系”,可以在解释了这两个现象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从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实验,利用手中的一张纸、吹出的一口气等都可用于实验,同时在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中,使更多的学生真正领会流体速度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学习,教师尽可能参与每一小组的活动,重视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加以引导与帮助。教师请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组员补充说明,教师点评、引导并加以评价,及时表扬勇于发表观点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
3.通过“追问”,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解题时,经常只熟悉的程序、方法去理解,缺乏对问题深入、全面地观察分析。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的联系和来龙去脉。特别是科学知识应用性的问题,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通过“为什么?”这时他们迫切想知道回答;通过实验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根据“追问”各抒己见,相互交流;通过“追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中抓住长方形的特征,对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有了―个全面的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问,又要巧问,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因而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才能使教学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使课堂成为思维翱翔的天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