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让学生爱上科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课题的提出
“问题——探究”就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对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未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问题——探究”在其外在形态上,突出体现为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要求,每一堂课或每一次学习活动都借助问题来展开或完成。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基于此,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是第一位的,然后再去解决这一问题即探究,学生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教学中难点、热点问题,本人通过几年来的亲历,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探索能力有了一定的见解,为更好地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提出“问题——探究”教学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
(1)通過研究,让教师知道什么是问题情境以及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2)通过对“问题——探究”教学方法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师真正做到“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何谓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内容入手设置的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通过引起学生的好奇、期待等心态和认知冲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掌握应该的教学内容。
(2)创设问题情境的种类可以分为全课问题情境、阶段问题情境、阶梯式问题情境、辐射式问题情境、激疑性问题情境、“中介”性问题情境、运用性问题情境等。
(3)探究的方法具体可以为:观察、分类、应用数字、测量、应用空间与时间关系、交流、预测、推理、下定义、形成假设、解释数据、控制变量、实验等。
如在上《摆的秘密》一课,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利用材料制作一个摆→让学生数一数在一分钟之内摆动的次数,各组汇报结果→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同学们制作的摆在单位时间里,摆动的次数不一样)→学生猜想、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探究、记录→交流汇报。由于问题是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提出的,是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时候的探究是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之上,学生就会负责任的积极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才是探究的实质所在,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也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断形成。
每次活动过后,要有更深层次交流汇报、质疑和发现,加强活动的思维性。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我们要挖掘的是每一项活动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就像在科学课上,只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不关注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那仅仅就是简单的实验而已,那么活动也就类似于机器操作了。所以“问题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还可以看作一种过程和学习活动,正确对“问题探究性学习”内涵的认识和思考。
四、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和实效性
课堂教学的活动性,要求我们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评价的激励性,但我们不要认为表扬就是激励,为表扬而去表扬,尤其是老师随意脱口而出的表扬如果成了一种习惯,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还会使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注重评价激励性的同时,更应注重评价的实效性,激励不仅在学生的成功之后,还应在学生的失败之时。正确把握评价的时机、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才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精心设计出学生喜爱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踏上自主探究学习的路径,使科学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培养了学生问题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总之,在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问题探究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有趣的科学学习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快乐,培养科学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4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