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创新教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双林
摘 要:高中创新教学是高中阶段开展历史学科创新教学的主渠道,这符合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要顺利实施历史的创新教学,就必须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 创新 教法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法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点创新教法,供大家一起来探讨。
一、比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比较教学法,指的是把两个或多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互相对比参照,从中发现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结论,实现创新。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之后,诱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
二、发散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发散教学法,指的是从某一基本史实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论证,以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各种思想束缚,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扩散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讲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时,教师可以引出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欧风美雨”的结果;也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的结果,在中国也必然会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了能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收集了大量的史实证据,获得了大量新知识,并在教师指导下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实现创新。
三、辩证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辩证教学法,指的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观察认识历史,发现新知识、新观点,从而实现创新的方法。例如,讲袁世凯的洪宪帝制的破产,原来支持袁世凯、主张君主立宪的梁启超反对袁世凯称帝,发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梁启超由极力倡导维新变法的维新派到极力倡导君主立宪的保皇派再到支持袁世凯,最后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史实,对梁启超形成整体评价,并从中得出能否顺应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流是评判一个历史人物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准这样一个新启示。
四、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发现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靠主动探索而获得新知识,并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发现法最大的优势是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能有效地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讲到毛泽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这一革命道路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当年毛泽东开辟这一革命道路时的思维过程的材料,并让学生扮演毛泽东,模拟其思维形成过程,在亲身体验这一伟大理论创举创造过程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创造的艰辛,掌握了创造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五、历史―现实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现实教学法,指的是把历史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与思考,容易得到新知识和新观点,实现创新的方法。例如讲到高二世界历史下册,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同朱基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联系起来学习、思考,论证“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性。教师可以出示有关战后日本发展经济的措施的材料,引导学生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教育、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难得出“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我们科技和教育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多么的重要”的新认识,自然也就很容易论证了“科教兴国”战略。
以上是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创新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利用这些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综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林崇德.历史地理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郭文安.创新教育的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1.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虎门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