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营造小学语文教学的气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所以,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个朔造美的艺术家。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各种艺术因素,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艺术氛围的熏陶中,尽情遨游于语文这座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去深刻领会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精深、结构的精巧多变、形象的生动传神、情感的跌宕起伏、语言的优美奇巧等特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陶冶情感心灵、进行审美教育、开发智力、形成创造力的教学目的。
  1求知氛围的营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求知氛围,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大门,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的知觉才会清晰而明确,思维才会精细而灵敏,记忆才会深刻而持久。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完全进入童话所展示的凄惨的意境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图画: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脚在寒风中行走。然后,通过对这幅画进行描绘,并引导学生想像画面:这幅图把我们带到了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火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家中欢度圣诞节。可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这样一来,立即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文所展示的意境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在兴趣的驱使下,专注地指向图与文的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情感氛围的创造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调动和激发出来的。知识的沟通首先源于情感的沟通。文学作品不单单是一个个生硬的汉字和一连串的知识点,它往往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或慷慨激昂,或温柔细腻,或激情兴奋,或郁闷孤寂,或豪情壮志,或苦不得志。那么,教师就要做作者的代言人,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披情入文,情动而辞发。如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沐浴在一种浓浓的母爱的情感氛围中,在讲课文内容之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首歌曲《母爱》:“母亲甜甜的乳汁,谁能忘怀。母亲暖暖的怀抱,谁不感慨。天下纵有万般情意,最最动人的还数母爱。”优美的旋律,朴实的歌词,真情的告白,使学生深深陶醉在一种被母爱包围的音乐意境中,一种对母亲深深的爱戴、感激、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当学生的情感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交融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强大驱动力,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思辨氛围的创造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成功彼岸的重要途径。只有思维敏捷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才能养成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非凡口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自觉性,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知的愿望。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辩论等,培养他们精密的思维品质。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当学生提出愚公移山不如移屋方便时,我就启发学生如何用现代人的眼光,从经济学、生态学、教育学等角度评价一下。于是,有的学生说,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不合算――不如修盘山公路,或挖个隧道;有的说,从生态学角度看――挖山填海,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不可取;有的说,从教育学角度看――子子孙孙挖山不止,不利于对下一代的培养。我接着点拨:“那么本文为什么要着力表现愚公移山的困难呢?能否结合文体分析?”有的说,从文体看是寓言,旨在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毅力和人定胜天的信念;有的说,从历史角度分析,旧的乡土观念的影响,民俗是不允许移屋的……学生讨论十分活跃,创新思维充满整个课堂。这样,通过营造思辨氛围,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曾说过:“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越要艺术化。艺术是一种创造教法的运用,不是一种机械运动,而是熔教师的思想、情感、审美、知识、能力于一炉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所以,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修养、爱好和具体的教学条件,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优化教学方法,发挥教育机智,要善于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能够主动接受知识、增长技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氛围,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臻完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