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要求儿童“高度活动”,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放手让孩子动手、动脑探索事物,通过感官的协调活动,逐步培养其探索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探究知识,通过自己思考、想象和思维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1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逐步培养探索精神。
  例如: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我在引导学生认识了什么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地通过操作活动去充分感知长方体面的特征。于是有的学生在操作中按顺序数出长方体有前后、左右、上下面,共有6个面;有的学生通过拆长方休纸盒,然后将其展开,或把纸盒的每一面剪下来,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在此基础上,学生又通过观察、重叠、比较,相互交流,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三组相对的面一般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仅通过活动感知了长方体面的特征,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索能力。
  2在思维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都是有思想的,对问题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首先通过教具演示,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量出求周长所需的数据,接着再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它的周长,有部分学生列出了6+4+6+4=20(厘米),这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其它列法吗?这时又有部分学生列出了6×2+4×2=20(厘米)的算式,有极少数学生列出了(6+4)×2=20(厘米)的算式。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从而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3在讨论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创设一种群体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合作交流中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例如:教学“怎样量物体的长度”,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①发给每个学生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让他们自行量出纸条长度;②分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③全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法,并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同时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量法。这样,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便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能找到正确的量法,而且能根据正确的量法说出测量错误的原因所在。
  4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性格特点,采用儿童喜欢的、感兴趣的游戏方式来组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并注意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一类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让学生伸出双手,数“一”时同桌两个学生对击左手掌,数“二”时对击右手掌,数“三”时对击两个手掌。游戏完后,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谁的手掌面大?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5在自学活动中培养探索精神
  教师授课与自学是两种重要的学习手段,而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设计这样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依次将6根、7根、8根……11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并列出相应的算式。经过数次反复摆小棒后,学生就能感悟到:不需要每次都重新拿小棒来平均分,只在余下的小棒中添上一根作为余数,当余下的小棒又够3根时,将这3根小棒又作为一份。此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操作,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继续往下分,余数会出现比3大的数吗?同学们的发现是否正确呢?这时再让学生进行探究,把12根、13根、14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由此来验证“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自己发现“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比除数小”的规律,从而培养自学探索的精神。
  总之,在数学课上,要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来完成。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