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阶段目标中,对阅读课文教学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强调了朗读的基本要求,并且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诵读、语感、情感体验”这三个词语成了阅读教学的主题词。因此,针对低年级的学龄特点,依据《课标》,根据各校“体验性学习”的课题实验,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以读为本,读中体验”。
  1体验的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体验”可以做这样的解释:它强调情感重于理智,以内部体验为基础,让主体处于角色的生活中,感受角色的感情。其主要特征是:载于活动,具有实践性;归于感悟,具有独特性;始于兴趣,具有内发性。即体验是由学习主体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只有当学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达到心领神会。
  2以读为本,读中体验的途径
  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重在朗读。虽然朗读不是获得情感体验的唯一途径,但是,朗读又是获得情感体验的最有效的途径。
  2.1教师要切实把握朗读的要求。阅读课文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地读是指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流畅,能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读的速度,快慢得当,有自然节奏;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重轻重缓急,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达到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些要求,以便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学生朗读得法,其味自生,其意自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好朗读的形式,扎实朗读基本功,披文人情,声情并茂,通声悟意,并让听者赏心悦目,获得音韵的美感,才能收到最佳的朗读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朗读教学时要注意: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朗读要有层次性,教师要起朗读的示范作用,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朗读的评价要富有激励性,要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
  3以读为本,读中体验的策略
  “体验”是语文素养的土壤,是语感活动的桥梁。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而丰富的感受,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中形成的,语感的、内涵包含意蕴感、形象感、情趣感。我认为语感是语文能力和语文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它的形成是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
  3.1纵情朗读,培养语感。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读见于目,出于口,闯于耳,记于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品美、体味、激情、悟理。低年级学生由于注意力不稳定和内部言语没有很好发展,他们要依靠阅读时大声的言语来组织自己的思维,依靠生动的语调来理解阅读内容,并使自已对阅读材料的注意力保持稳定,从而对课文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在课堂上读的形式中最常用的是朗读。
  3.2熟读成诵,积淀语感。读是积淀语感,并将语感的积淀转化为运用的有效方法。语感是长期阅读过程中形成,它的作用也是长久的。《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不应以概括中心和学习写作方法为主要内容,而应以积淀在课文学习中形成的语感和通过实践运用这些语感为主要内容。现就“语感的积淀与写作的关系”来看,朗读的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言,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可以帮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掌握停顿的语气,从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儿童诗歌、散文语言优美,琅琅上口,都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教师对此引起重视,学生才得以更好的学习。
  3.3张扬个性,体验感悟。读是丰富学生独特体验的重要过程。目前朗读教学的弊端是:有的教师用心中统一、完美的标准要求学生,只注重整齐划一的结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而新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因此,必须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在教学时把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改为“尝试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因为同样的语句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学生,随着理解的深入,感受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些感受都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教师要常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达到“我入文心”“文心入我”的境界。随着时间的推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要增加读书的时间,加大读书的实践;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他们投入情感地读,有感悟地读,读中体验,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8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