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难点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物理教学比其他学科教学都难,要突破物理教学难点,重要的是教学要切全学生生活实际,使他们有构建新知识的基石,对于复杂的物理问题要分而治之,各个击破,还要加强物理与科的联系,借它山之石,攻物理教学之玉。
【关键词】 物理 物理教学难点 物理教学
在初中各科教学中,最难的是物理学科。一方面要教学纯粹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还要用到数学、化学方面的知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比较单纯。初中物理深层次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比较抽象,超出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接受能力。这些都给学生了解物理,理解物理,掌握物理,应用物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物理学科的教学,比其他学科都难。
作为物理教师,其责任就是传授物理知识,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教学,使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不能够使学生生吞活剥物理知识。而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深入研究物理教学,采取好的教学方法,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会他们应该掌握的物理知识。容易教学的内容,不需要做过多的研究,重点是哪些学生不容易掌握的教学仙鹤,即物理教学的难点。那么怎样才能够和学生一道突破物理教学的难点呢?
1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人们学习新知识是一个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就像建造房屋一样,有了地基,才可以垒砌墙,有了墙,才能够上门窗,有了第一层,才能够建造第二层。没有第一层,是没有办法建造第二层、第三层的。学习新知识也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没有基础是无法构建新知识的。学生只有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够学到新的知识。
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学习的基础是什么呢?初中物理是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的开始。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物理,没有系统的、完整的物理经验做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具有的是对物理现象的浮浅认识和一知半解。这就决定了初中物理教学不能够时时处处用严密的逻辑推理的方法教学,必要时,要另辟蹊径。这一点,教科书的编者们充分考虑到了。他们在编写教科书的时候,列举了大量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使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把物理教学构建在学生的生活之上。无论从物理的知识体系方面讲,初中的物理教学都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特别是那些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找出它与学生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相似之处,抓住这些相似点,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根植于生活。
譬如,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分配问题。我们知道,“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注释1]电流,学生看不见,摸不到,感到虚无缥缈,无法想象出电流在并联电路中的流动情况。尽管,可以通过电流表演示实验,得出这一规律。但是,由于初中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擅长思考有形的事物,思考无形的东西比较困难。电流对学生来说太难想象出来了,心里没有电流的具体形象,对用电流表测出来的规律半信半疑。老师说这个规律存在,学生知道老师说的话没有错,可就是心理觉得别扭。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规律,与并联水路中的水流的分配规律一样。从一个主水管流向各个分水管的水,不会大于各分水管水流之和,也不会小于各分水管水流之和。学生经常使用水龙头,熟知这个道理。如果以并联水路为基础教学并联电路里电流的分配规律,学生有了构建新知识的基础,就很容易接受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规律。有位老师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教师拿出一个叉状水管系统和一杯水,面对全体学生说:“同学们,我把这一杯水从主水管里倒进去,大家看这三个分水管有什么表现?”“三个分水管,都有水流出。”“想一想,主水管流过的水,与分水管流过的水有什么关系?”“主水管流过的水等于各分水管流过的水的总和。”“电流和水流是一样的。在家可以猜想一下,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上的电流与各支路上的电流有什么关系?”学生有生活实际做基础,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并联电路里电流的分配规律。
2要分而治之
学生感到物理学习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些物理问题比较复杂,而初中学生的头脑简单,对复杂的问题难以首尾兼顾,处理不了太复杂的问题。这时,我们可把所要研究的物理问题,根据其逻辑关系分解成一些小问题,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复杂的问题被分解后,变成了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而简单的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一个一个简单的问题被解决了,原来复杂的问题也就被解决了。
譬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教学这一内容,常用的方法是探索发现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做一个实验,或者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做实验。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个白板放在凸镜,白板与凸透镜的距离,观察白板上的成像,概括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即,在什么条件下呈现出的是虚像,什么条件下呈现出的是实像,什么条件下呈现出的是正像,什么条件下呈现出的是倒像。同时研究这四个问题,学生会感到吃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研究,学生考虑的事情少许多,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有位教师这样教学,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先让学生观察白板上的图像,记录下影像的特点,来回移动蜡烛,直到影像发生变化停止,记录蜡烛的活动范围,组织学生讨论形成这一影像特点的规律。当学生弄清楚了这一影像成立的条件后,再移动蜡烛,把白板上的影像变成另外一种样子,研究这一影像的成立条件,使四个问题逐一得到解决。因为分解出来的都不复杂,所以,学生很容易接受。
3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物理课程与某些课程密切相关,有些物理知识在物理课教学之前,其他学科已经涉及到。只不过,其他学科在教学这些物理知识的时候,并不是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而是在教学本学科的知识时,附带教学了物理知识。我们不能够因为其他学科教学这些物理知识,而放弃这些知识的教学。因为,那样教学,并没有反映物理的本质。但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却为我们进一步教学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借其他学科教学的力量为物理课程教学服务,把为帮助学生攀登物理知识高峰的阶梯。
譬如,“运动快慢”的教学。刻画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多数地区安适在初中三年级教学。速度,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涉及到,典型的数学问题有,同向问题,相遇问题,追击问题,初中数学也有类似的问题。在初中教学“运动快慢”,实际上是马后炮。初中的学生学习物理比较被动,不能够自觉地把所要教学的知识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才能够把已经具有的学习经验与现实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教师不引导他们回归到数学学习中去,他们会习惯地认为“运动快慢”是新知识,用对付新知识的心理来学习这一内容,思想压力大,学习效率低。如果教师能够用一些简单的、与速度有关的数学题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他们熟悉的教学知识环境里,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就会消失,能够在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的基础上,以愉快轻松的心情学习这一的内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突破物理课的教学难点,关键是要弄清楚形成教学难点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够药到病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8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