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中生物学多时空全方位渗透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虹

  普通高中生物新《标准》课程理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目标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
  一、倡导并组织好探究性实验教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在激发学生兴趣、构建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叫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机会。实验探究最看重过程,属于在教与学中最纯粹、最美好的一部分,诠释了梦想、勇气与探险精神,也意味着新奇、执著和成功。教师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承担者,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则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获取知识。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构思,做想要的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创造能力。如验证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我认为该实验从选材、遮光、光照、脱色到检验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展现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大多数教师在上课时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我把该实验改为让学生自己探索、经历。待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一半要遮光,一半不遮光?为什么要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如何检验淀粉的产生?这些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在此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可进一步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和二氧化碳”等实验,进一步培养探究意识。
  二、渗透科学史教育,再现生动的历史情境
  《生物科学史》是高中生物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史能为学生提供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概念、事实、理论等);揭示科学方法的完善过程和科学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普通高中生物学》安排的学习史料有两类:一类是在必修本或选修本中以课文形式出现的史料,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另一类是建议学生自行阅读、收集、分析的史料,如“促胰液素的发现”、“酶本质的探索”、“核移植技术的发展简史”等。这些史料各自蕴涵着包括探究教育等在内的多种教育功能。
  例如,以“光合作用”为例,我在“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教学中一共介绍了5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温历史上这些科学家工作时对光合作用这个问题的研究水准、所具备的认识水平,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并逐个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一种在思想上的探究、思辨的过程。
  通过对历史的模拟,学生置身于科学家研究的情境中。通过史实再现,学生不仅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有了大致的认识,而且感受了学术研究的氛围,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刻了。
  三、重视学科间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知识转化为才智,是要求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在新情境和客观实际中灵活、机智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创新的智慧和才能。对于学生来说,知识转化为才智,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渐进性的发展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为学生创设转化的情境,提供转化的机会。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科学和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此外,生物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是相互影响的。教师要精心选择设计,综合渗透教学,把其他学科知识内容融入生物学教学中,把各学科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既使学科内容的横向联合,又体现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现代意识,让学生充分运用各学科知识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我在教学“环境污染的危害”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六千年前陕西、甘肃一带的优美风景图――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可是到了唐朝的时候,这里青山不见,碧水干涸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沙漠。学生看完图后,我接着说明造成的原因是对树林的过量砍伐,对草原的大量开垦,对自然植物的长期破坏,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由此,激发同学们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改造荒漠、建设祖国的热情。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长期以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将生物课程的重点放在生物学理论上,强调中学生物课程在学科体系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教学中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针对这样的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出了生物学教育应该涉及对学生有用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命现象、发生的变化、提出问题、探究原因。这样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学习过程更有兴趣,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理解也会更加深入。这就要求生物学教育学以致用,涉及当地与生物学相关的事物或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提高科学探究的技能,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会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生物学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社会热点、医疗健康、人类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其内容涉及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人文社会等。我们应当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联系现实生活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眼,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生物教师要在深入理解《标准》,充分了解学生和当地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将“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融入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
  总之,我国此次的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应适应这种趋势,有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有效的教学方法。生物学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偶合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生物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生物学课程资源,不仅对丰富高中课程内容,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杨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教育革新,2008,(12).
  [2]张祥沛.面向21世纪的生物学教学改革浅论[J].生物学教学,2000,25,(6).
  [3]关文信,王立彬,范青岩.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4-56.
  [4]刘国伟.高中新课程改革下立足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