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申志强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对学校的很多方面都不适应,除了人际关系方面外,更多的是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高中化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复习初中知识,导致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使学生顺利度过过渡期。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实行“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要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而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工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习总结方式,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的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1.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
  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生学到时就会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2.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
  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3.部分选学内容。
  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提高整体素质,又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又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四、注重新课的导入
  1.新课导入的主要功能。
  (1)建立师生情感。老师与学生之间有感情,学生才会听老师讲解,才会接受老师的指导,愉快地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而新课的导入恰恰能起到这种作用。例如:老师到外校开公开课,此时师生之间素不相识,老师可先说:“大家好,能跟你们一起学习很高兴。”然后自我介绍,再加上夸奖学生聪明、勤奋、有朝气等话语,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乐于接受你和你教的化学,使新课导入的功能充分体现出来。
  (2)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激活思维。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一节教学中,新课导入:“物质的量是一个整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使你的计算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2.导入方法。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主要是根据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法等来决定。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如下几种。
  (1)模型展示导入法。化学模型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因此抽象的知识点配以模型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如高三讲“原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时,可以向学生展示金刚石的结构模型,同时向学生解说:“这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金刚石的结构模型,你想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金刚石的温柔吗?要感觉到钻石的温柔必须付出怎样的代价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吧,学完之后你就明白了。”
  (2)直观导入法。教师通过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教具导入新课。把直观教具作为问题的载体导入新课,既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3)开门见山法。上课一开始,教师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本节课的课题,说明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4)图片展示导入法。教师可利用图片中丰富多彩的内容、美丽的景色、鲜艳的色彩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诗词导入法。理科教师课堂念诗,是一件让学生感觉比较新鲜的事,觉得新鲜思维也就自然跟着老师“走”了。
  (6)故事导入法。教师通过讲述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奇闻、轶事、故事等导入,能活跃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热点导入法。所谓热点,指的是与社会生活、生产、高科技、医疗、环保等各方面民众关注问题,既是热点,学生又必定很感兴趣,而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