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刍议大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业永

  摘 要:师生情感交融是情感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师生情感交融功能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认识师爱的性质、作用与培养,探寻师生情感交融艺术,激发学生积极情感效应等可以更好地发挥师生情感交融在教学中的功能。
  关键词:情感教学 情感交融 大学语文
  
  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来自生命内在的激动,是无可抑制更不能征服的。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实践和认知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作为非理性的情感因素的认识论意义。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情感教学,充分发挥师生情感交融在教学中的功能。
  
  1 情感教学与师生情感交融的含义
  
  情感教学,是一个与认知教学相对应的概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师生情感交融,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达到情感上的沟通、融洽,处于积极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中。它要求教师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成师生情感交融,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的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2 大学语文教学中师爱的性质、作用与培养
  
  师生情感交融的最大基本成分是“爱”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以及学生间的“友爱”交织在一起,构成“尊师爱生”这一教学活动。
  2.1师爱的性质:①高度的责任性。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私念,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②彻底的无私性。赞科夫说:“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③明显的广泛性。教师对学生的爱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个体。无论学生外貌如何,成绩如何,行为如何,教师都应当对其抱有爱心。④教育的原则性。教师爱学生,不偏爱,不溺爱,不迁就;有导向性,有分寸。
  2.2师爱的作用:在教学中往往是由教师对学生的“慈爱”激起学生的良好情绪,进而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敬爱”,以及对其他学生的“友爱”。在爱的氛围中,教师、学生都会感到愉快,这又会进一步强化师爱,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最终达到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境。同时,师爱对学生的影响非常突出。发自内心的爱能够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后进生得到爱的滋润,内心深处就会萌生上进的新芽;鲁莽的学生得到爱的陶冶,文雅、文明将会逐步走入他们的心田;自卑的学生得到爱的鼓励,信心将会逐渐回到他们的怀抱。师爱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乃至对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
  2.3师爱的培养:爱学生,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不是每一位教师都具有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慢慢培养而成的。①要认识师爱的社会意义以及教育意义。教师应当认识到作为这样一个角色所担当的重任,他对学生爱的情感不是简单的个人情感的施加,而是教师这一角色情感的给予,是一种责任。②将师爱上升为一种需要。据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人有爱与被爱的需要。形成师爱之情,必须发展相应的师爱需要,完成其由自发到自觉、自然的发展过程。处于自发阶段的师爱需要带有一定的天性成分,处于自觉阶段的师爱需要是教师积极内化社会和教育的要求的结果,而处于自然阶段师爱需要,已融入教师个性结构之中,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知之深,爱之切”,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地爱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克服一些认识效应,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等。
  
  3 大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情感效应
  
  师生情感交融要求师爱情感的形成,同时也需要设法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教学中,很多教师纵然怀有对学生的满腔热情,但并未被学生感受到,有的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学生与教师更加不和,师生情感极不融洽。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发学生积极情感效应:
  3.1注意满足学生的依恋需要。依恋需要是一个人基本的社会需要之一,表现为要求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照料和爱抚。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点滴爱的举动,只要能满足学生的依恋需要都会产生情感交融的效果。我的一位同事至今仍然记得她上中学时她的老师在冬天里送给她的那双棉鞋,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她都能够坚持完成学业。
  3.2注意满足学生尊重需要。首先,教师应有平等意识,教师应努力营造师生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教学气氛。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如果教师一口否认,甚至加以批评,这是有悖于满足学生尊重需要的。相反的,如果教师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这是平等施教的体现。其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尤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由于青春期的学生对自尊感特别敏感,所以教师在处理一些违纪、违规行为时,须谨慎定度,对违纪行为要按原则处理,但对学生本人应尊重,要维护他的自尊心。
  3.3注意满足学生的理解需要。没有理解也就无所谓交流,理解是交流的前提。教师应当以“理解”为钥匙,打开学生的心门。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开始怀疑书本、怀疑教师所说的,开始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有一吐为快的欲望。如果教师对此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学生的这种行为,能加以正确引导,认真加以评价,这不但有利于师生间的和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4注意满足学生求德需要。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会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言论、举止,同时也以一定的道德准则来审视、评价和要求他人,从而产生相应的求德需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如果教师的道德风貌能满足学生的求德需要,会积极改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促进学生对教师积极的情感倾向,反之则会严重损害教师形象,导致学生对教师在情感上的抵触和逆反。
  
  4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融艺术
  
  培养了师爱,学会了激发学生积极情感效应,于是师生情感交融的意境产生了。师生情感交融是一门艺术,教师懂得爱学生还不够,还要善于爱。如何“善于爱”?
  4.1教师应懂得于细微之处显真爱。在日常教学的活动中,师生间更多的是发生极平凡、细琐的接触,学会把握细节末梢的点滴之爱显得必要和可能。最常见的是目光交流。当教师经常用慈祥、和蔼的目光注视着学生的时候,教师的爱就随之传递给了学生,学生有一种被关注感、被重视感,这也将成为学生前进的内驱力。
  4.2教师要善于于意料之外传真爱。情绪发生机制告诉我们:凡是要引起一个人较大的情绪反应,就要设法使客观事物尽可能多地超出一个人的预期。如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写得很短,教师可以说:“作文虽短,但处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老师渴望读到你更多的文字。”学生倍感亲切与认同,师生情近了。
  4.3教师应不忘教学之余施爱。教师应做到课堂内、课堂外都要关心学生。课堂外关心学生主要表现在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做学生的朋友。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0.
  [2]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G].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