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方合力,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洪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
  
  一、关注留守儿童,不容回避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农民工进城发展是必然现象。于是,举家外出务工,甚至一个村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已经屡见不鲜了。可是,他们的孩子何去何从?到外地去上学,由于存在语言上的差别、经济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显得很不现实。于是,把孩子留在家里,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伯伯代为管教,让他们做起了临时监护人。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便有了一个特定称谓:“留守儿童”。可以说,留守儿童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留守儿童”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偷盗、赌博、进网吧,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至少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愧疚,大多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所以习惯用金钱弥补愧疚。他们往往会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与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迷恋网络游戏,一对留守兄弟竟然从家中偷了2000元钱,离家出走。4天后,当老师和亲人在一家网吧内找到他们时,两人已经疲惫不堪。兄弟俩说他们离家后就来到了这家网吧玩了四天四晚,吃饭睡觉都在网吧里。当初兄弟俩从家里拿走的2000块钱,也只剩下200块了。相比而言,16岁少年王军(化名)则在网络中陷得更深。因为向奶奶索要10元钱的上网费未果,他竟砍伤奶奶并离家出走,然后不见踪影,王军对网络游戏非常迷恋,曾先后偷得奶奶1200余元用来上网。重庆渝中区,大阳沟派出所缉拿归案的一少年骗抢团伙头目向警方供认,一年时间,他们在解放碑一带作案50多起,洗劫大中学生100多位。看上去这些稚气未脱的犯罪嫌疑人,审讯时像个没事的人一样嘴角带笑,有的甚至满不在乎地和警察开起了玩笑。有孩子觉得:“我是未成年人,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曾有14岁的少年公开宣称“我还能偷两年”,13岁的少年不甘示弱“我还能偷三年,比你多一年”。
  可见,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不容回避。
  但是,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提供援助,需要举全社会之力,以人性化的关怀来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那么,应有哪些人从哪些方面去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呢?
  
  二、关注留守儿童,学校仍是重中之重
  
  一般父母都是在自己的孩子上初中后便出门打工,他们将孩子送到学校或亲戚家里,这样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生活和学习,这一时间对他们的监管便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学校应从哪些方面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呢?
  (一)学校倡导大环境,营造关爱温馨氛围。
  在学生上学开始,就分班级统计留守儿童名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定期找留守儿童谈心,解决实际困难;开设亲情电话;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关心留守儿童,使其不觉得被遗忘,生活在被关爱的温馨环境中。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教师,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课,出版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为“留守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全面、主动、和谐发展。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外,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临时父母”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让家长与他们经常保持联系,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二)教师当“临时父母”,补齐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相隔一代的人在心理上存在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那就是代沟,就是血脉相连的代际之间横亘着的巨大差距。可到了新世纪,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10年、8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因此,爷爷奶奶和孙子之间的心理行为差距更大,而教师充当“临时父母”,其学识、风度、气质、为人处世,便可给“留守儿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也弥补了留守儿童心中那份缺失的爱。
  “临时父母”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和慧心去感化“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的负担。”学校和老师应用真诚的关爱去感化“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积极创造宽容、仁爱、平等、尊重的心理氛围和人际氛围,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受欢迎、受尊重、被接受与被欣赏的,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中去。让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接近、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睿智的严厉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失败时给予鼓励,懒惰时给予鞭策,出错时给予点拨,成功时给予喝采,同时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鼓起他们扬帆起航的斗志。
  “临时父母”不仅要从“衣、食、住、行”上关心孩子,更要用心交流,洞察孩子的细微变化,感受孩子的欢乐痛苦。我校实施了“八个一”工程,即“临时父母”每月与留守儿童共进一次晚餐;指导留守儿童给家长写一封信;走访一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组织“留守学生”开展一次“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话题作文活动;深入村居、社区、走访“留守学生”一次;每周督查一次“留守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每周与“留守学生”促膝谈心一次。这些活动让留守儿童受到莫大的鼓舞,生活在被关爱的温馨氛围中。
  (三)同学互助结对,携手共进。
  在学校,有很多留守儿童不愿与别人交流,尤其是对和父辈一样的教师们,更不愿意掏真心话。因此,我们要让他们不再封闭自我,自然就会想到他们的同龄人,他们朝夕相处,更易交流。所以,让留守儿童的同桌或品行比较优秀的同学去做他们的兄弟姐妹,组成互助结对的帮扶小组,让留守儿童分享自己的家庭温暖和家庭气氛。启开他们久闭的心灵之门。同时,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重点帮扶,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在生活上互相帮助,携手共进。
  
  三、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力量起关键作用
  
  “留守儿童”的教育,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是当前户籍管理制度的“副产品”。“留守儿童”中发生的问题,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也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面对现实,在家庭教育不健全,委托代管难到位,学校教育有缺陷的情况下,社会各阶层的管理和帮助体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尤其显得重要。

  首先,社会和社区(村)要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在本单位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的宣传活动,让关爱留守儿童、打造和谐社会的理念家喻户晓,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其次,由有关部门组织离退休干部和热心孩子成长教育的人士成立形式多样的“留守儿童”托管所、俱乐部,让他们与外出务工人员结成托管对子,当起留守孩子的“亲情父母”,用亲人般的关怀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为留守孩子营造亲情的港湾。
  其次,社会和社区(村)要建立临时监护人的信息资料,并且对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提高临时监护人的监护和教育能力,引导他们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并提供援助。
  再次,政府、妇联、青少年组织等要与家庭、学校密切配合,监控各种娱乐场所、网吧,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各级文化、公安、工商、广电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害;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帮助建立乡村图书阅览室,对现有的乡村图书室、乡村书店等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用先进的科学的文化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同时要杜绝针对“留守儿童”的人身伤害。
  
  四、关注留守儿童,家庭力量不可忽视
  
  虽然“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知识观念跟不上,爸爸妈妈远在他方,但他们毕竟是孩子的亲人,爷爷奶奶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关注孩子健康成长,尤其是督促孩子养好品德至关重要。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慎重选择好监护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以免不仅没能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反而为子女的越轨行为提供了条件,使他们走上歧途。我班有一个“留守儿童”,由于家境好,每周爷爷给30元,奶奶还要悄悄给20元。结果,孩子养成了骄奢恶劳的习惯,该他值日打扫卫生,他采取“拍卖”的方式让别人代扫,最终以5元扫一次成交。
  许多父母抱怨孩子难说服教育、难沟通交流,感觉有“代沟”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短,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作为家长,应该使假期成为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最好机会。可通过多种的交流沟通,如带孩子到大自然体验生活,体验亲情,体验美好和快乐,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到山区、乡村、图书馆,也可以到电影院、游乐场、风景区等,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然顺畅,以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和品质。
  总之,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0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