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舞蹈走进中学音乐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利民

  摘要: 舞蹈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有时二者甚至水乳交融,比其他姊妹艺术更嫡亲些。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常常要进行一些为感知音乐要素、体验和表达音乐情感的动作模仿,根据音乐内容与情绪即兴动作创编,为理解、体验音乐的载歌载舞的“乐舞”活动等等。有系统有规范地融入舞蹈教学,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及智慧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舞蹈 中学 音乐课堂
  
  从蛮荒时代起,音乐和舞蹈就是艺术王国中的一对孪生姐妹。人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的音乐的回声。”“舞者,乐之容也。”《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旌,谓之乐。”在艺术的园地里,哪里有舞蹈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的踪迹。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艺术教学,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教学意义
  
  (一)丰富情感表现,愉悦身心健康。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表现与社会交往的价值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言之不足舞蹈之”道出了人类表达情感的状态。当人们感物而动,产生情感时,就会调动一切手段,如语言、声音、动作等,其中动作往往用以表达人的最强烈的感情。原始人用狂放的舞蹈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神灵的祈求。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奠基人吴晓邦先生曾在抗日战争中跳起“义勇军进行曲舞”,慷慨激昂地鼓舞大众的斗志。在教学中如能根据舞蹈动作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特征,在动作训练中结合对动作文化内涵和对动作情感表达的学习,就更有益于丰富学生情感的表现。对学生来说,自己表现的形式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就越大。挖掘人本身就具有肢体表现的这种本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敢于自信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舞蹈既然是人们感物而动的抒情方法,那它必然也能够反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的精神状态。人们在欣赏舞蹈时,由律动和舞姿造型塑造的舞蹈形象通过人的视觉和听觉作用于人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操。当一段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船夫舞蹈伴随着振奋人心的音乐旋律冲击着你的视听时,一股激情会在你的心中油然而生。舞蹈中典型而夸张的动态形象,其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往往比文字、声音、绘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更直接、更生动。而舞蹈发展至今,它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情感、情绪的独特表达方式,更在于舞蹈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健康体魄的过程。舞蹈丰富多彩的动作,既能使关节灵活、肌肉富有弹性,又能去除多余的脂肪,减轻体重,使身材苗条,还能有的放失地将人的肢体按照美的规律去雕琢。
  (二) 掌握礼仪仪表,美化形体气质。
  从历史上看,人的身体文明还和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古代的乐舞教育就是一种符合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的人的行为举止、仪表仪态美的教育,以叩首、跪拜、谦让等礼节性的动作为主,在进退俯仰中体现出合宜的崇敬虔诚之情,在庄严肃穆的动作姿态中表现出威仪之美、端庄之美,从而培养“文质彬彬”的气质。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加入舞蹈的教学是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和谐结合,有益于开发中枢神经对动作的支配意识,在练习中由于肌肉和骨骼的发展,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舞蹈中特别要求的身体姿态,如:收腹、挺胸、提臀、抬头等,都非常有助于训练和保持良好的形体姿势,塑造美的气质。而良好的形体特点又会使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乐观,为他们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一个基础。
  (三) 增进合作体验,拓展想象创新。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一方面强调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但另一方面又更加注重个体间的通力合作。“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是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而舞蹈是人类群居、交流的产物,是建立人群亲近、融洽合作的结果。表演舞创编的小组合作,集体舞排练时的团队合作都给合作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升华。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舞蹈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而且在舞蹈的动作训练中,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使身体动作协调,使大脑不断地调整,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
  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略谈音舞结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恰切理解《标准》的“综合”理念。《标准》指出:“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体现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时,是将舞蹈渗透、运用于音乐教学中,应突出音乐为主线,而不是舞蹈教学。
  (二)对于用形体动作表达音乐情绪,教学中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即兴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应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能在尊重学生创造性的基础上,将学生表现的动作加以规范,提高其表现力。例如《走进西藏》一课,我先让学生自己表现几个西藏的舞蹈动作。由于平时有所了解和接触,学生能表演一、两个,但动作不是特别标准,于是我再加以引导教学。如一般藏民在体态上有别于其他民族,他们习惯上身总是很松弛并略带前倾;在动律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膝部分别有连续不断的、小而快的、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等。这样点拨之后,学生就更一步了解了藏舞的体态动律特点,使自己的动作更规范。
  (三)对于各种风格的舞蹈,建议特别注意抓住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基本动作,教学时既利于学生学习,又方便组织教学。例如《走进西藏》一课中,我抓住了一个最基本的弦子平步,让学生掌握体态动律特征后,再在歌曲的震撼下,熟练地脚踏平步,上身摇摆,即兴发挥长袖挥舞的手臂动作,沉浸于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之中。
  总之,舞蹈和音乐是艺术中两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密切的分支,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中学艺术教育中,实施音舞结合的教学,开辟一个介于艺术课程和音乐课程之间的教学课程,是一种立即可行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值得每一个音乐教学工作者去尝试和探索的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