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胜强

  摘要: 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教师要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新课程 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者融于一体,强调了课程这四个要素的相互整合,突出了课程的独特性和变化性。从新教材知识的安排看,几乎每章内容都是按照科学探究发展的顺序来编写的,阅读完一章内容就有追寻科学的魅力的想法。这个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要达到既定的知识目标,又要达到相应的能力目标,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首先,从知识目标看,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
  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例如“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有的学生一节课就可以掌握得非常好,但有的学生需要两课时甚至三课时。又比如《人类遗传病》这一节课,课改前,根据以前的经验,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上只是要求学生知道遗传病的一些类型及其危害,由此看来属于不主要的内容。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我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不主要”的一种思想出来,授课时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下遗传病的种类,且只是以课本上有的内容为主,也不管这些内容在学生看来都是一些常识了。因此,看备出来的教案,都有点像教材的缩写了。而课改后,本节内容的教材更为丰富了,增加了一些资料分析,而学生也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得到一些相应的信息,因此就要求我们除了课本的内容外,还要查找更多的资料进行补充,丰富教案的内容,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同样是难点,解决的方法却不一样。所以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
  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要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例如,在学习“矿质代谢”一节中,我发现学生往往缺乏联系的观点,将水分代谢与之割裂出来,所以在对这两方面的知识进行具体运用时显得不是非常顺利(如对为什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白天与夜晚的差异很大,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则相差无几等现象的解释)。意识到这个问题,再进行教学时,在矿质代谢学习前,我有意识地对水分代谢特别是对水分的吸收进行强化复习。但尝试了以后,发现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我又对教学进行改进,在学习矿质代谢时,引入相关问题,如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那么这两类物质的吸收是否会是同一过程?请根据以下现象对上述问题作出判断:甘蔗对P的吸收,白天比晚上只稍微多一些,而对水分的吸收,白天比晚上则多倍。以此类问题开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指向:矿质代谢到底与水分代谢有何异同?在矿质代谢学习结束时,对上述问题再进行追问:什么原因使两者出现不同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认识。同时应注意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最主要的是在生活实际中应用,考试题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侧面而已。如果为考试而解题,为解题而学习知识,学生就不能从根本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考试中也势必难于应对题型变化。所以,在教学中应将教学点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应多穿插一些与所学知识点相关的生活实例,加强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的沟通。
  其次,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看,应该开展探究性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时,我安排六人为一小组,通过对相关实验材料的阅读分析后,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在资料1中,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体色与处理的哪个细胞有关?与该细胞的什么结构有关?如果要完善此实验,还应该做怎样的补充?资料2中,蝾螈受精卵原来无核的一半为何可以发育,速度为何慢些?在探究活动开展中,要求每组学生指定人选作好记录,并通过实物投影将本小组的探究结果与大家交流。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调动起来,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很高。在汇报交流中,学生们认为:资料1中美西螈的移植实验还应设置对照实验,即:将白色美西螈的细胞核取出,移植到黑色的去核卵细胞中,若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体色是白色,则两组对照,才能说明美西螈的肤色是由细胞核控制的。对这样的探究结果,教师应当毫不吝啬表扬和鼓励,让学生经常处于主动的思维过程中。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能使他们有成就感,这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的课堂地位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居高临下者的地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新教材的使用,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产物,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培养学生如何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知识的大门的能力,决不是机械地传授教材知识,更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应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创造性往往是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评价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增强信心。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并不断对学习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张德明.世纪之辩.复旦大学出版社.
  [2]教师为何踩不上点儿?中国教育报,第4749号.
  [3]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育探索,2002年第4期(总第130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