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爱武

  摘要: 本文着重阐述了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教学。文中具体说明了如何利用网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氛围;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背景知识,加大课堂容量,优化教学内容;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英语教学 网络资源 自主学习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所以英语教学要从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网络资源的传播和共享具有传统传媒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使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学生”的共同学习,而且增加了“学生――计算机”的双向交流,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具备上网条件的学生数量日增,为这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不少学生已学会运用网络技术到浩瀚网海中去寻求有助于学习的资料。网络提供了大量与学生课程学习直接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源,“使师生越过学校围墙,跨越时空,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信息化的能力和观念……”这样就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供了保证。
  
  一、利用网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氛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动因,而学生正常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对培养学习愿望起着很大的作用。只有让学生感兴趣,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而色彩、形象、动作、声音等是最容易引起学生本能的兴趣。因此,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影俱全的功能,将静止的图片设计成色彩明快、形象活泼、动作有趣、声音优美的动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各个环节都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只有大量地吸收,才能大量地输出。听、读是吸收知识的营养、培养语感、学习表达技巧的最佳途径。而大量的阅读可以感知大量的信息和语言现象,教师应该随堂辅导学生进行大量操练,使学生结合课件边阅读边回答问题。教师在运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文本、图形、声音、图像等技术,将事先制作好的与课文内容配套的课件画面展示出来,教师借助以上画面讲述课文大致内容,学生听课文录音,跟着录音读课文,进行听说操练。学生借助多媒体显示的中心词语将课文大意串起来,再借助课件中的画面复述课文。这样学生增加了收听量,提高了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就会在这种经常性的“情景”实践中逐渐得到提高。同时,这种直观、形象、生动的课件所创造的听说环境,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活跃和激发其思维,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了听说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此外,在写作中运用网络资源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对英语的写作兴趣。借助网络传播技术、虚拟空间、传播媒介、电子词典等手段,彻底改善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环境,让他们有欲望充分通过写作表现自我;遇到不会的单词、句式,点击鼠标查字典;缺乏语法、写作知识,到课程的教案库查询,甚至可以到国外著名写作网站查找有关资料;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上网,并在课程的写作讨论区根据自己喜欢的话题用英文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观点、见地,并倡导合作学习;教师也同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可以修改教学指令,在不同层次修改学生习作,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受益于教师的辅导。
  
  二、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背景知识,加大课堂容量,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文化背景,与现实相联系。而对英语的了解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些抽象的内容和复杂的事件很难用英语来表达,这就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事物具体化,缩短差距。如圣诞节、吃西餐的礼仪等,都能通过电脑加强信息联系,提高了学生对说英语国家的文化和英语的理解能力。
  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从课本出发来补充大量的相关资料,增加大量练习题。学生也可以直接操作电脑进行答题,还可以得到反馈和评价,从而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这点也充分体现出网络教学的可交互性,从而实现了“人机对话”这一功能。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起来说英语,可能很多学生会因为不好意思等原因不愿意起来回答问题,运用“人机对话”这种方式后,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在网络上,学生们更可以畅所欲言,效果很好。通过查阅留言,老师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语言上或者在网络上的辩论,就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也能够互相学习,集思广益,默契配合,在不知不觉中就利用了所学的知识进行沟通、交流,达到了运用语言为交际服务这一目的。
  学生开始学习英语时有一种好奇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的加深、教学手段的单一化,学习兴趣早已减了大半。利用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保持较长久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复杂的内容形象直观,浅显易懂,使难记、难读、难懂的单词、句子、课文变得有趣、易学,从而获得深刻、清晰的感知。与教师“同频共振”,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兴趣的持续发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异的全新模式,网络不仅具有各种多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而且实现了网络信息的传递和资源的共享,形成了一种理想的网络教学环境。在实践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语言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比如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做出单元计划,设计好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再做出“介绍我的单元”的演示文稿,演示文稿包括:1.给学生的任务:提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2.提出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小组,对所提出的框架问题进行研究;3.对学生研究提供一些网站、书籍等资料;4.要求学生创建演示文稿(先给学生提供演示文稿的范例);5.要求学生创建学生网站(先让学生观看网站范例);6.给出学生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的评价量规(比如给出学生范例评价自查表)。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与同学合作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再展示出自己的单元作品集。展示作品时可以用到下面一些方法:1.分小组: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至5个人,给每个学生20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展示他们的作品,然后再给他们每个人5分钟,以便小组中的其他成员给予文字反馈。2.轮流观看:一半学生坐在自己的计算机旁不动,另一半学生则在教室里走动观看其他同学(坐着的同学)的作品并给出反馈。然后两组学生调换再来一次。每组用时可在1小时左右,最后再留下1个小时,进行全班范围讨论。3.全班共享:每个学生都利用投影仪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再在全班进行讨论。4.结对共享:利用结对卡片,进行结对共享。每30分钟一轮,大概可进行4次(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与其他的4名同学共享作品),然后利用剩下的时间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

  最后教师给每个学生反馈表。对技术整合、学生学习、实施、学生评估和评价中的亮点进行评价,并对其作品提出建议。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真正实现了以学生学为中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教学带来的思考。
  
  首先,利用网络资源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它不是万能的,它是一种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避免重视教学手段形式的新颖别致,而轻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由媒体牵制教与学,造成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培养脱节。教师应十分重视教学软件的质量,开发的软件要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自我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其次,要把握网络资源利用的“度”,不可让其“喧宾夺主”。目前,适合教学的优秀课程资源软件还比较缺乏。教师必须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需要,开发制作适合自己的教学软件,应避免制作、使用多媒体不当,影响、干扰学生听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管理者、评价者。同时,利用网络进行教育信息的传播,还要看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它的优越性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因此,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现其创造意识,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从传统教育转向现代化教育,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关键,其中网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形势下,需要管理层和教育工作者付出更艰辛的努力,才能满足日益迫切的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宏主编.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2]走向发展性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3]田式国主编.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专升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4]胡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文7.0版).200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