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刍议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蓉 石 波

  摘 要: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能破除“自我中心”,促使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
  关键词: 探究式课堂教学 操作 问题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科学探究在学校教学的一种具体模拟形式,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它能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以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探究式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广大教师的青睐。
  探究式课堂教学被认为是课堂改革的一种方向,要求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着重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形成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笔者对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剖析,意在引导大家对探究式教学进行应用和反思,促进探究式教学更有效地实施。
  1.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
  (1)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影响了从20世纪50年代直至70年代早期的课程教材。这些教学材料的一个共同点是使学生参与到其中,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或阅读有关科学的材料,对学习科学的过程比掌握科学知识重要也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2)探究式教学法的含义。
  探索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接受书本上或者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可见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2.探究什么
  一要探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怎么“教”,二要探究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怎么“学”,这两个方面的探究,可以说基本上概括了现代课堂教学改革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教师应该怎么“教”,自然是要突破传统教育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被动的格局,深入探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转换成现代教学中教师的“教”,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关于学生“学”的探究,其前提是教师必须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己探究。探究什么?学生可能探究的问题很多,探究的方式方法也很灵活,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可对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可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上探究;在学生质疑问难处探究;在解决实践问题上探究;在事物的求新、求异、求变上探究。总之,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会引发探究,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探究。需说明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并不像科学家探究那样要发明创造些什么,而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他们暂时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生探究遵循的规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会用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3.怎么探究――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操作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作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开展工作以搜集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解释(解读数据)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及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及开展评价。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步骤:
  (1)设问质疑。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应该为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2)实验探究。
  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完成,但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
  (3)思考作答。
  经过探究过程,学生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分享矫正。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介绍给全体同学。集体讨论、辩论,使不准确的地方得到完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给予矫正,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注意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体现出课堂的民主精神。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以往不少教师都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是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思想方法,特别是忽略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这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的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4.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实践中,它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1)问题情境设计不科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探究的求知欲。
  ①创设的问题情境模糊不清、超越现实,把学生引入陌生环境。
  ②问题情境与所学知识牵强附会或偏离主题。
  ③提出问题的方式不恰当或问题过难过易。
  ④为设情境而设情境。每节课都创设问题情境,好像没有这一环节,这节课就不完整。
  创设问题情境一要有目的性,让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到什么或将要具备什么能力;二要有可操作性,问题情境应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产实际这些角度创设;三是要有探究性,问题难易要适中,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2)探究过程只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的教师在探究教程中只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旁观者和检查者,只注重探究活动的表面形式而忽略探究过程中“质疑、探究、发现、思考”的实质,错误地认为自主探究就是给学生活动的时间越多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种放任式的自主探究实质上是麻木的自习,不能朝着有利于转化学生能力的方向进行。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及时指导,明确要求,让学生动脑思考、发现,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这种探究获得的体验已不仅仅属于知识的范畴,还上升到理性,扩展到情感价值观等领域,旨在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运动场。
  (3)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互动形式化。
  为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旧方式,“安静地听、默默思考”的旧方法,教师人为地把课堂弄得热热闹闹,忽视了内容上的革新,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张扬个性的新目标。互动生成的课堂源于教师匠心独运的设计,源于教师驾轻就熟的引导,不应是师生们浅层次的沸沸扬扬的对白,不是简单识记问题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互动思考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探究真理,共同体验思维的高峰。
  探究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的教学程序,同时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