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作为高职高专建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滞后于时代发展,教学方法不完善,培养目标也不明确。为此,必须强化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并充分考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关 键 词]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188-02
在当今高职高专建筑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也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力图培养出更多能够灵活运用新工艺、新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实用型、综合型和技能型人才。但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教学的时候,往往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受限,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分析当前高职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其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的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在真实的建筑活动中,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施工的组织方案,对施工活动进行全面指导。要提高施工活动的规范性,科学合理地编制施工设计方案显得非常重要。按计划组织全现场的施工活动,使各项施工活动处于有序状态,从而得到有效控制,这对企业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和改善生产经营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不仅要学习该课程本身,同时还需要学习其他很多相关课程,如果没有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学习该门课程的难度会比较大。具体来说,施工组织设计课程包含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多个领域的内容,综合性非常强。
(二)实践性较强
在建筑学专业领域中,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是必备课程,对于帮助学生在实际建筑工程项目中进行施工组织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好该门课程是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重要基础。
(三)影响因素众多
在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如此,该课程教学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特点、实践内容、教学方法等等。
二、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快,随着行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不断出现。但是,当前高职建筑施工组织教学活动中,仍主要沿用传统的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进行编写,没有体现出新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展示学科前沿,教学内容具有滞后性,不能适应实际岗位工作需要。
(二)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前高职院校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课堂教学的方式,理论知识和很多施工组织实践知识都是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学过程十分枯燥和乏味,教学效果也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教师而言,其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实际知识水平欠缺。这就导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所学知识,而不能主动参与学习。不仅如此,在教学活动中,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注度也不够,导致理论知识内容和实际工作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浪费了很多教学资源,不利于学生提升实践技能。
(三)培养目标不明确
当前高职院校仍受到传统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较多地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如何有效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指导实践,没有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学生毕业之后,在从事建筑实践相关工作,往往会面临不知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困惑。因为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从而導致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三、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教学改革思路探究
基于高职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的特点以及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完善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仅重视课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完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不应该拘泥于课本教学,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的理论化以及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认识到仅仅让学生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是不能够适应社会需要胜任相关工作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让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施工组织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而在其他时间,可以让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相关业务的实操,提升其动手能力、管理能力,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刚步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一般年龄较小,思想活跃,喜欢新事物,刚步入校园的时候,他们虽然没有建筑学相关专业基础,但若好好引导,还是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显然是过时的,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鉴于课本上的内容有限,教师可利用生产实习或业余时间,到现场对建筑施工实景进行摄影或摄像,保存一些有益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以备制作课件所用。另一方面,可利用多媒体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实际工程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创造教学情景,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也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重视比较教学方法,通过对不同或类似的施工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和优劣,掌握其施工特点,从而知道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施工方法。 (三)重视现场教学活动
由于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因此该门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有效改变,必须注入实践的环节,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比如引导学生参观典型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或查阅及学习一手的施工方案,或利用校外实习场地开展实训教学,将真实的施工管理与模拟的施工管理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邀请有实际施工管理经验的行业人士到学校讲课或开展讲座活动,以弥补专职教师偏重理论而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或者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撰写实习报告,教师可对实习报告进行点评,这样通过实践及学生的反思和总结,有利于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的考核与其他课程的考试一样,都是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考勤和课堂表现等进行评定,主观性较强,并且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小,因此真正决定学生最终成绩的因素还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方式重在考查学生对该课程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缺乏考核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有效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协调能力等,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并且具有只重视教学结果而不重视教学过程的倾向。基于此,建议教师充分考虑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的自身特点,在考核方式上进行突破,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并且重视对过程的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模式。所谓“过程性考核”又称阶段性考核,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分阶段开展考核,让考核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边学习边考核,边考核边学习。通过全过程考核,可以全面地、动态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该考核方法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过去那种平时松懈,考前突击的不良学习方式,让学生关注学习过程的细节。
(五)与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
作为一门运用性学科,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无疑需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程教学应围绕社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展开,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和分析行业需求。这里所说的行业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更具运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站在这个角度去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行业或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要思考行业或企业如何参与企业的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等,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素融入到教学改革之中。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既考虑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又考虑行业或企业的实际需求,在真实的工程施工环境中,考虑人才培养问题和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专业人才,以适应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当前,我国正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施工建设的高峰期,在这个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必须大力改进,在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教学改革中,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并充分考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培养该领域的优秀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钟明耀,文娜先,姚书琴.基于“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建筑施工组织课程教学设计[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
[2]杨建林.高職《建筑施工》课程项目教学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5).
[3]方张平,黄伟,李奇.浅谈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9).
[4]杜红霞.《建筑施工组织》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7(3).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