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相群 胡 罡
摘要: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揭示语言发展规律的新理论。本文基于分析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讨论了语言模因现象,指出了语言模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现代外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模因论 语言模因 大学英语教学 应用
模因论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基础上,从另外的角度探讨语言的发展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可以指导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启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模因复制、传播的特点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
1.引言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是Richard Dawkins(1976)在他的著作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的,是指文化领域中存在一种复制因子,称作模因(meme)。它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总之,这个名字是要表达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文化模仿单位的概念,即模因代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判断“模因”的基本依据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称为模因。因此,那些不断得到复制、模仿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可以成为模因。模因发生在文化信息领域,但它的发展变化规律跟基因具有相似性:生物的基因会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等的变化产生变异,模因也会随着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发展而变化,例如,人们的观念、行为和语言会不断进化,有些观念或行为在一定的时间内被完全替换而彻底消失,而另一些观念、行为和语言却可能更具生命力而流传下来,甚至经过不断的复制传播而不断完善、发展,成为一种强势模因。模因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思想信息,它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同化(assimilation):意指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化”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2)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是模仿。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化受体的机会就越多。3)表达(expression):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从记忆储存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就是话语。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传播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体,这些载体或媒体应该有很强的稳定性,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
2.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的方式
Dawkins认为模因是可以解释语言产生和消亡的重要因素。
模因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模因的不断复制和传播过程。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主要载体,语言模因是模因中的核心。“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所以有‘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之说。语言的任何部分(词语、句段、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何自然,2008)。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可见模因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更进一步说,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伴随着模因的存储与传递,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模因被模仿、复制、传播的过程,但是这种模仿和复制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复制,而是模因集合的重组。Blackmore(1999:58)说过,“我们还不能详细地了解模因是如何被储存和传递的,但我们已掌握足够的线索,知道如何着手这方面的研究。模因的复制不是说词语的原件与复制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
何自然(2007)在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中提到,语言模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Blackmore说过,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
3.语言模因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
根据Darwkins(1986)的观点,“模因自我复制的路径是从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又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再从人的大脑传播到电脑”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语言便是它的载体之一。由此说明,在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定义及语言的使用中都有模因的影子,模因现象使语言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语言也使模因得到自我复制和传播。我们之所以能学习各种语言,得益于历代语言使用者的不断复制和传播。教育和知识的传授作为语言模因形成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正是语言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语言学习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要靠复制与别人交流,达到传播的目的。同时,模因的复制和传递方式启发我们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语境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思想,同时又要教会他们依照英语的地道表达形式与别人交流各种各样的不同思想。语言模因论将为语言教学或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引发我们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大学英语学习的新思考、新认识和新定位。
3.1模因论的复制特点
模因论的复制特点使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诸如朗读、背诵和联想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以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通过对字、词、句甚至语篇的朗读、背诵可以积累实际运用所必需的材料。在以后的运用中可以在大脑中复制出来,同时这些积累都为运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了准备。在语言学习中,只有学习者熟练掌握知识,才能运用已知的知识组块对新的语言知识进行匹配、类推和联想等。何自然教授指出,“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颇有启发。在模因论的指导下,过去一些丢弃了的,被认为不合理或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主张也许要重新作出评价,甚至要恢复和再次提倡”。在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论是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手段,还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语言材料的输入是必不可少的,而背诵教学则是先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入的有效手段。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都可能成为语言模因的宿主,学习者通过背诵的方式将语言材料输入到自己的大脑,再通过反复背诵使语言材料进入自己的长期记忆阶段,这时语言材料和学习者就融为一体了。在以后的输出阶段,学习者可以随时调用这些语言素材。
3.2模因论复制的保真性
模因论复制的保真性使我们认识到英语学习中模仿的重要性。就语言学习而言,模仿是语言习得的根本。当学生的这种模仿行为得到强化后,他们就能对模仿到的语言素材进行扩展性运用了。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来顺应当时的语境,实现扩展性输出。当然,语言的学习过程不是百分之百的拷贝过程,就如模因复制的过程也不是完全拷贝一样,它是语言模因的重组。有一些模因保存着内容,以相同或不同的形式传播;而另外一些模因则根据相同的形式放进不同的内容扩展。如对于英语语音教学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习者应该模仿美国人或英国人英语的发音习惯,这样学习者才能练就更加标准好听的英语,但学习者没必要纯粹地模仿。在教学中,只有通过反复的模仿和背诵,不断强化自己的语言输入,重建自己的语言环境,增加语境感染效果,学生才能习得正确的语音、语调、意群的停顿,掌握英语中的重音、节奏、爆破、连续、略读等语音现象,从而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利用模仿范文的写作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篇组织能力等。如通过英汉对比,分析英汉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来学习英语写作,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策略,教师应提倡并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英汉对比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3.3语言模因传播的变异性
语言模因传播的变异性要求学习者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以多种方式和手段去学习。英语语言模因传播的变异性要求学习者不仅要积累语言模因知识,更要传播运用原因模因。对于英语学习,学习者除了接受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还要通过书报、媒体、影视等载体获取知识。同时要学着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这些知识。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信息,又要学会以相同的语言形式套用不同的内容,也就是要说,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语境以不同的表达方法来表达相同的思想,同时要教会他们依照英语的地道表达形式来与别人交流思想和感情。比如将模因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并不是仅仅侧重于模仿原文,语言模因传播的变异性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在英语写作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的语言,学会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语境内容。
3.4语言模因的传播方式
语言模因以语言和文化为媒介的传播方式使我们更加应重视文化教学在英语学习中的位置。桂诗春教授(2002)指出模因对大脑、语言和文化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给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启示,即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文化的过程。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尽相同的文化,语言学习必然要学习文化。如学习者学英语就是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解读他们的风俗、传统、制度、法律等。
4.结语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就是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模因论的出现,使人们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了新的启示,它为教学方法的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模式。通过探讨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使之有助于改进语言教学,以及观察语言自身的表现,发现语言发展和进化的规律,在社会文化的交流和交际中更好地利用语言。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J.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Richard Dawkins.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76.
[3]陈琳霞.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学刊,2008,(1):88-91.
[4]桂文泱.模因现象与英语教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1):138-139.
[5]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6]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68-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