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立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不应该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长期以来,为什么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故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现在的新教材克服了这一弊端,它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题材丰富多采,呈现形式多样,并引导学生去探究一些数学问题。这一切正符合小学生好奇、好思、喜新的心理特点。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中竭力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现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心得。
一、利用生活提炼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时,我就利用了校园不远处的一个养鸭场这一素材。鸭场沿河沟而建,其余三面是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我问:“喂鸭场地为什么不建成正方形而建成长方形?我们不是学过,栅栏的长度一样时,围成的正方形面积要比长方形的面积要大吗?”有个学生回答说:“你说的情况与我们这个喂鸭场地的情况不一样,这个场地,一面利用水沟围,三面利用栅栏围,不是四面。”我又问:“水沟长着呢,为什么不围更长一些呢,那样面积不就更大了吗?”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是这样的,有的说不一定。于是我说,“今天考考你们,你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了,这个喂鸭场地,三面栅栏共长40米,你想想看我们这个喂鸭场的面积最大可以围成多大呢?”
带着问题,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采用列举的方法,推想:假设宽1米,长是38米,面积就是38平方米;宽2米,长是36米,面积就是72平方米,逐步列举……宽10米,长20米,面积是200平方米;再往下逐步推算面积,面积又逐步减少。另外学生又列举了其它的数加以证实看看有什么特点,从中摸索了这样一个规律:类似这样利用一边是河沟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比正方形面积大,也不是长越长面积越大,而是长的长度是两条宽的和时面积最大。
从这个实例中,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合理地科学地利用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感受到,数学会给人们带来智慧创造财富,可以说是,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数学,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二、利用生活解析数学
新课标里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生活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尊重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果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很可能会回到“灌输”的路上去。着力实施一种“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也正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例如有一道数学测验的填空题,要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 )。在阅卷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选择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长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试卷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学生围着我问。“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挺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小家伙一边说还一边用手比画着。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老师明天带一根黄瓜给大家看一看好吗?”第二天,我带去一根黄瓜,学生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说过:“儿童回答老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学生说黄瓜长约3厘米,刚开始我以为学生是没有建立起长度的正确表象。其实,不是这样的。学生填“厘米”是基于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他们见得最多的便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如果问题说清楚是“一根黄瓜”也许好些。尊重学生的经验既包括那些正确的经验,也应该包括那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经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三、利用生活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不能只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类已熟悉的事物,我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前进行了有趣的表演。我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学生喊“出发”后两个学生面对面向中间走。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做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叫做相遇。我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前后两个黑板前。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叫做相背而行,到黑板前停下来的地方叫做终点。我再让两学生一个在前面慢行,一个在后面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开始后,快走的同学很快追上了慢的同学……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不是在上课,而是老师在领他们玩,但他们哪里知道,这样一玩就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四、利用生活感知数学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好的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例如,教学“体积”这个概念,一上课,我就把两只一模一样的玻璃杯放在讲台上。然后,我分别往两只杯里到水。正当学生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我说:“谁能告诉我哪只杯里的水多,哪只杯里的水少?”学生就认真地观察了,但他们看不出差别,只好犹犹豫豫地说:“两只杯子里的水好像一样多。”我立即肯定他们观察得仔细,并说:“我倒的水就是同样多。”然后,我拿一把不锈钢调羹放进一只杯子里,问看到了什么,他们说:“我看见老师把调羹放进一只杯子里。”我又问:“好好看一看,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后说:“老师你把调羹放进这只杯子后,水面上升了。”我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马上回答:“你放进去的调羹要占地方的,就把水挤出来了。”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对物体要占空间,所占的空间还有大小的差别,等等,长生出了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叫做体积,学生的空间观念又一次得到发展。这比简单叙述什么叫体积和背诵几遍定义好得多。
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实在是太丰富了,生活是数学的归宿,也就是数学必须服务于生活。数学老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善于让学生结合所学的新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一种成就感,才能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更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认识数学、运用数学为自己生活和社会服务,要完成上述教育任务,还需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不断去研究、去探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