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初中生物理创新能力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正月

  摘 要: 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力、声、光、电、热的物理现象、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本文作者从物理概念教学、物理实验教学和物理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物理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对初中的物理教学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应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推理、演绎、归纳等方法对物理概念进行理解,让学生动手动脑,特别是学生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诠释具体的反复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清晰而准确的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的概括,是从个别的物理现象、具体过程和状态中抽象出的具有相同本质的物理实体。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知识学习的核心内容,它在物理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1.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使认识产生飞跃。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了其抽象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要能够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认识引入此概念的必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产生飞跃。
  2.适当引入物理学史,让学生感知物理学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了物理概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往往也是物理学发展史上长期未能克服的困难;历史上物理大师们与之辩论和斗争的错误观点,往往也保留在学生的概念之中。认识上的反复和曲折正可反衬出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的重要。物理学历史上关键性的突破和物理学家的伟大贡献,也正是物理学的重点。例如,动量和动能是物理学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注:动量是现行教材高中教学内容),它们都和质量、速度这两个概念有关。如果只讲述定义,即使详细罗列两者的区别,学生也不能深刻领会这两个概念的物理本质。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经常会混淆不清,究竟是动量还是动能才真正是机械运动的量度呢?这个问题在物理学史上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恰当地引用一些物理学史资料,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动量和能量这两个概念,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学法。
  (1)类比法。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 。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
  (2)对比法。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教师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教师应遵循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3)归错法。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错误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4.加强学生的练习和应用。
  物理概念从建立到巩固,需要通过“应用”学习环节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形成需要多次反复思维,一堂概念教学课,前半部分是引入、分析,得出概念,后半部分是消化、反馈、巩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编制每一概念教学后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掌握物理概念。比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学生很难掌握,可以利用一道合适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如:“某段金属丝两端加12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是1.2A,若将它两端的电压变为24V,则它的电阻值是?摇?摇?摇,通过它的电流是?摇?摇?摇。”通过类似习题的练习,学生才会真正深入理解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以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只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而不是取决于所加电压的大小。
  二、物理实验教学
  在物理学中,几乎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都有其坚实的实验基础,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学教学的主旋律,物理教学要紧扣实验这一学科基石,开展新课标要求下的素质教育教学。
  1.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动手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不少演示实验学生不能看得很清楚,尤其是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亲历性的动手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了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动手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由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透镜成像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对透镜成像规律,学生总是不久就忘记,或者对规律的探究方法掌握很欠缺,因此我们把它改为让学生随教师一起通过自己动手用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总结出的“透镜成像规律”,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后面的光学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
  2.准备一些有趣的简单实验。
  在做演示实验同时,我们可以因陋就简地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比如,在《惯性》教学中,除了惯性球的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抽出橡皮擦下的纸条进行体验,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有的课原先既没有安排演示实验又没有分组实验的情况,比如在《杠杆》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铅笔和直尺撬书本代替实验室里很难施展的撬石头。从动手中,学生的好奇心、真实的感受、成功的喜悦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体验。
  3.注重实验结果的评价。
  制定切实可行的多元评价方式,我们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让学生评价“我学会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今后的探究实验中我准备如何改进自己的探究和学习方法”,“通过体验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我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等等,并让学生进行组内组员间的相互评价,不同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然后教师对各组作出客观评价,对出错率最高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指导,不能作过多的批评;并把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将优秀的作业、作品在年级展示,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同时也必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因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物理创新能力培养教学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培养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对于其今后从事科研和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1.以兴趣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能力培养是学生主体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抓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创造能力培养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认知特点,我们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使他们保持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重视做游戏、看幻灯、图片、图画、录像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些系列的有趣活动,能引起学生对事物的关注和研究,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启发联想,培养发散思维。
  当学生学习了一些新知识后,教师要及时以新的知识点创设诸多适于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情景让他们思考,这时大多数学生能很快地作出正确的回答。此时教师不应忙于总结,而应留出时间,再多问问学生是否有更多的答案和表达方式。当然,答案应不拘泥于一个模式,只要能解决问题,任何方法、途径都是可以接受,通过训练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与视野。
  3.运用创新实验,培养动手能力。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物理实验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最后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实验多数是验证性的,教师要把实验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多提出一些为什么。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和生活的教育资源,多角度、多层次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和想法,欣赏学生表现出来的具有想象力和创建的观点和见解,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海阔天空,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为在当今时代,每个人所具有的能力是有限的,都要在创新中取得进步,获得成功。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讨论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从辨析中吸取别人的经验和长处。这样不但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与相互借鉴的意识,发展创新思维,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4.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创新意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加深,是物理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课外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特长与爱好、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拓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以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
  
  参考文献:
  [1]赵志.浅议物理概念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09,(08).
  [2]王莹莹,代富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探讨.科技教育.
  [3]孙世叶.浅析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理化生教学,2009,(6)(下旬刊).
  [4]周贵平.浅谈中学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战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