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阅读教学价值的金钥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强燕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究竟该如何把握呢?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思考与探索。我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思考,认为阅读教学的改革应该做到“基于文本、超越文本”。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超越文本”的理解。
  一、超越文本的含义
  (一)让阅读教学“回归生活”,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
  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语文之树生命常青的命根,更是阅读教学的命根,若脱离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面对“枯枝朽木”而陷入死水一潭之中。在阅读教学中,要超越文本,必须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即一要打破“课堂空间”的束缚,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文本”活起来、生动起来;二要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背景和对生活的理解,个性化、生活化地“解读”文本,即创造性阅读。
  (二)让学生大量阅读“文本”外的文章,增加积累。
  叶圣陶老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基于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容量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只有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才能最终完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吕叔湘先生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专家研究得出结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课本的4.5倍的时候,学生的阅读能力才有可能形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遵循规律,超越文本。
  二、提升阅读教学价值的举措
  怎样超越文本呢?我在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了以下超越文本的尝试与实践。
  (一)善用空白。
  “空白”处欲言又止,话到嘴边留三分,借用修辞,置疑不答,言此意彼。这些“黄金处”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方沃土,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于无字处探寻作者的思想,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对话,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二)打破束缚。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自调查研究,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文本活起来、生动起来,即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特别强调打破“课堂空间”的束缚,整合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活课程资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想得到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中,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打开”课本,“激活”教材,以课本为契机,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大课堂,让语文课“清如许”。
  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做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入的。”
  (三)高屋建瓴。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超越文本,不仅仅是文本内容的超越,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给学生以方法的引导,从而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把学生的问题作为“路标”,课堂就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极具生成的系统,整个教学过程就变成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主动质疑、共同释疑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就是生机勃勃的智慧场,在这样的智慧场中,何愁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浮光掠影呢?学生也会在以后的阅读质疑中,运用一定的质疑角度,在质疑与析疑中提高解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四)抛砖引玉。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那么如何搭建桥梁,努力使学生从文本走向广泛的课外读物,从而增长见闻,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乃成长于课外”呢?这需要教师的“抛砖引玉”。
  曾看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对名家进行介绍,没有作家作品的累赘复述,只是三言两语,却极具震撼力。“沈从文,小学毕业,大学教授,代表作《边城》,如果你去书店,买上一本,湘西风情尽显眼前。”多么巧妙的语言,那是教师智慧的展示,不仅仅是对作家作品的简单介绍,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这不正是我们让学生爱学语文的一个好的源头吗?这不正是我们为学生打开的一扇文学之门吗?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痴心不改的钻营。用这样有激情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学生就会具备积极学习的意向。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结合文本引导学生读美文,读时文,读经典名著,读热销儿童小说,拓展课内外阅读时空,引领学生走进绚丽的母语殿堂呢?这是智慧教师孜孜以求的。
  可以说教师的睿智在于抛砖引玉,让学生有“魂牵梦萦”的遐想,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有“妙不可言”的感受。
  先哲说:“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增加思想的质感、生命的厚度。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课外阅读真正进入学生的生命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需要后,就会使生命变得鲜活。
  鲍比・迪比特说:“在学习方面,学生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语文阅读改革要体现学生的这种价值,就要让学生积极地拥有阅读过程,自主地拥有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应用语言的权利,使生命活力在超越文本、博览群书、与书为伴中尽情闪现,从而使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曹玉龙.“读”出作文水平[J].江苏教育研究,2007,8.
  [2]俞国良.创造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陈晓红.中学语文创新性教学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4.
  [4]王鹏伟.突出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J].初中教学研究,200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