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烜

  摘 要: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即美育,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力,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发展。
  关键词: 农村小学 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这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能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之美。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我的一切语言、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辨。”这就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农村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长河下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逐渐欣赏、喜欢。教材中安排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风》、管弦乐《春节序曲》片断、民歌《马灯调》、男声齐唱《大路歌》等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素材。除此以外,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学校艺术节,让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演奏民乐,演唱民歌、名歌,还可以有的放矢地介绍民族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小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产生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和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当然,审美趣味的增强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在开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促使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增强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例如:在欣赏《快速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火车站、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
  四、充分利用文化娱乐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修养不仅仅在课内,课外的很多形式更不容忽视。电视、电影、文娱晚会、文娱活动等与音乐有关的艺术文化形式,这些对中小学生来说平时接触很多,并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平时在看电视、电影时多注意其中有显著特色的插曲、背景音乐等,与电视电影画面相结合,感受音乐强烈的表现力。这种视听艺术的融合,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到课堂。学生也许对某部电影很熟,但是对电影里面的音乐却几乎很少关注,这样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那些获得大奖的电影音乐,很有艺术价值,非常有必要了解它们。教师可以以其中的音乐分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讲解,这样不仅仅能让学生在音乐的音响中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审美愉悦,加深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音乐有所接触并适当了解,平时可以多看、多听,在耳濡目染中也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从而促使他们具备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音乐素养。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音乐审美趣味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教育,2000.05.
  [2]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2000.
  [3]张前,王次葜.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4]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