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拓展”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赵华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阅读教学的拓展方式众多,其中有课外的也有课内的拓展。课外的拓展都是为课内的阅读教学服务的,是课内的延伸。我以语文大阅读教学为理论依据,在阅读的“拓展”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课前多搜集,感知课文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在教学《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让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海伦・凯勒》等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搜集。做人物信息搜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学生觉着:“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
二、课内来整合,理解课文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阿炳这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我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顺当地归结出阿炳这个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三、课后要延伸,内外兼修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如孙友田的《月光启蒙》中的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母亲的勤劳、聪明。我说:“你们想知道老年妈妈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用多媒体出示了:“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学生读完后,无不被这沉重的母爱所感动。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做到了。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便把学生带向《水浒传》;教《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海伦・凯勒》,便带学生走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学生通过搜集并阅读欣赏散文、诗歌、随笔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学习后的《冰心散文鉴赏》就属于欣赏式拓展阅读。五年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笔之独特,笔下的意蕴之美。后续的拓展阅读可以开展《冰心散文欣赏》的主题学习,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点和进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四、语文活动――语文阅读教学的再延伸
在课堂中,开放的活动渗透于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仅仅课堂上的活动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要把这有生命力的开放形式延伸到课堂以外更广阔的教育领域。学生通过朗诵、讲故事、演课本剧、编语文小报、调查采访、写调查报告、我是一个小记者等课外语文活动,多参加实践活动。课堂向课后延伸,既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家庭、社会,又学校向家庭开放,以便家校合一,齐抓共管,学校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如在教完《莫高窟》这篇课文时,我设置了问题:“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名胜古迹?”带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学习资源,学生通过现场观察、实地考察、走访群众、翻阅图书、上网浏览等手段,全方位感受“家乡的名胜古迹”,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不仅拓展了语文学习资源,而且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和样式,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实践,是尝试着通过教给学生“一棵树”的方法,从而将他们引向充满吸引力和诱惑力的茂密森林,努力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材的建设者,不断拓展文本,创造教材,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丰富、生活的多彩,激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