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助音乐激活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绍竹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而且要努力钻研教学艺术,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美的感受,陶冶美的情操,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兴趣不高,甚至感觉乏味。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使语文课堂活泼生动起来。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借助音乐,把音乐的元素引入课堂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音乐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大脑,使人产生或轻松或紧张、或激昂或低沉、或喜乐或忧伤等诸多情绪,它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陶冶思想情感、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借助音乐,将有助于激活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教学实践,我对如何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如何合理地运用音乐辅助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谈谈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借助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地导入新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开端,吸引学生的引导方式能够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中。在上课之前,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几分钟的音乐欣赏,既可以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清除前堂课引起的疲劳,又可以让学生及时地进入到后面学习的状态之中。在上课的时候,引进音乐,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用黑鸭子乐队演唱的《送别》导入新课,在优美而略带忧伤的乐曲中,感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歌词意境,从而引领学生走进送别的情境,感受送别的忧伤。然后引用江淹的话:“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导入《雨霖铃》教学,感受诗词中送别的情怀。再如教罗伯斯・彭斯的《旧日的时光》一文时,就可以用电影《魂断蓝桥》中的经典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导入,歌中唱道:“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念。旧日朋友怎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再告诉学生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美好的友情是那么令人难忘,虽然时光流逝,但不能磨灭的是心中的那份友情、那份牵挂、那份怀念、那种愈久弥醇的情意,从而很好地导入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同的课文可以采用不同的音乐导入,如教《江南的冬景》,可以用林俊杰的《江南》导入;教《乡土情结》,可以用费翔的《故乡的云》导入;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用刘欢的《好汉歌》导入;教《六月,我们去看海》,可以用周迅的《看海》导入;教李商隐的《无题》,可以用宝丽金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入。总之,教师如能选择恰当的音乐导入新课,就可以使一节课开了个好头,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借助音乐渲染,体味文本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的渲染作用,创设一种最佳的课堂气氛。通过音乐的直感体验,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联想,置身于乐曲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催生情感,很好地体味文本的意境。这种体验有时胜过言传,因为有些意境用言语是不能完全诠释出来的。如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文,就可以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来帮助学生体味诗歌中那如梦如幻的美妙意境。乐曲那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演绎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学生在对诗歌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再聆听这首古筝名曲,就会沉浸在乐曲与诗歌所共同营造的动人意境当中,体味“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广阔,体味“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孤寂,体味“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相思,体味“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缠绵。教《故都的秋》可以用理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私语》来渲染,让学生体味浓浓的秋味和作者深情的思念。教《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用世界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渲染,让学生体味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爱情。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美妙的音乐渲染引导下,学生的原始而无穷的想象力就会被唤醒,进而开发智力,培养创造能力,陶冶情操。通过音乐的启迪,学生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更深层地感受文本的意境美。
  三、借助音乐演绎,理解文本内涵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深层的思想感情,有时候是比较困难的。而恰当地借助音乐演绎,能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讲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时,能恰当地插入音乐,就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感觉恰恰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也给教师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理解文本深层内涵带来极大的帮助。如教《胡同文化》一文,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再见吧,胡同!”短短的几个字,实际蕴含了作者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有对胡同的深情,有对胡同的依恋,有对胡同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发展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惆怅,同时也有一份理性地接受。正确地理解这一情感是教授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然而单靠教师理论上的讲解显然是不到位的,学生不会有感性的体会。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用音乐来引导,教师可以播放杭天琪演唱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我爷爷小的时候曾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蓑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虽然大碗茶与胡同是两码事,但歌曲中浓浓的京味与对过去生活思恋的情感却是一样的。汪曾祺是一个老北京,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厚,尤其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胡同。而歌曲中所表现的恰恰能体现这种情感。再展示一些不同形态的北京胡同的老照片,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再如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要理解史铁生对母亲最终的理解感激的情感,可以借助满文军演唱的MTV《懂你》,歌曲感人至深,MTV中那位含辛茹苦的母亲不正是史铁生母亲的真实写照吗?结合歌曲,再去体会史铁生的“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的情感,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感动。教李煜的《虞美人》可以播放歌曲《虞美人》,教《蒹葭》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正如德国伟大文学家歌德对同时代的音乐家贝多芬说的:“我用文学不能表达的地方,请你用音乐来表达吧!”运用恰当的音乐有时能收到独到的效果。
  四、借助音乐煞尾,构建“绕梁”功效
  写文章讲究“豹尾”,一堂课结尾也很重要,可以借助音乐来强化主题、画龙点睛、营造回味无穷的效果。如教胡适《我的母亲》一文,可以播放德德玛演唱的《我的母亲》来结束全课的教学。胡适深情回忆了他的母亲对他一生的教育和帮助,充满了感激和思念。在文章的最后,他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对母亲的情感可以借助歌曲来再次表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那云雾迷茫的大地上,我从你怀中来到人间。在我那幼小的心灵里,你给我播下了人生的希望……”歌曲悠远深情,感人至深,令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结课方式既可强化文章的情感,又会令学生回味无穷。再如教岳飞的《满江红》可以播放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结束全课,教刘鸿伏的散文《父亲》可以播放刘和刚演唱的《父亲》结束全课,都能收到“绕梁”功效。有了这些恰当优美的音乐辅助,课堂教学也就会变得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
  要想合理恰当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音乐,发挥音乐的辅助功能,还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音乐要精选,要与主题密切相融,出示要把握好时机,要注重实效不要流于形式,等等,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这样说。只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相信音乐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辅助,引来活水,注入生机,就能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