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中学困生的转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怀军

  摘 要: 学困生能否转化,是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能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也是目前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先要诊测清楚他们落后的原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作者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理解。
  关键词: 高中数学学困生 形成原因 转化方法
  
  “学困生”又称“后进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学困生能否转化,是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能否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也是目前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先要诊测清楚他们落后的原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自己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理解。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大教育家孔子曾强调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这都说明了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因此要真正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致后的原因,做到胸中有数,对症下药。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有些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致使他们出现知识断层,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不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是家庭原因。父母的不良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二是学校原因。教师思想教育不力及片面追求成绩,对学困生辅导不及时;三是社会原因。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在不断变革,思想意识使部分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四是非智力因素。不少聪明的学生怕吃苦,怕经受挫折,经受磨难,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一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丧失信心与勇气,甚至产生“变态”心理,总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自己万事不如人,于是破罐子破摔,自己不学,也不想让别人学,最后走进“双差生”行列。
  二、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
  1.正确理解,认真对待学困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一般来说,学困生之所以落后,并非都是智力的问题。因而,当问题出现时,不要急于批评和指责,甚至是厌恶自己的学生,而应该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他们为什么如此、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深层次的原因何在?去理解他们,同情他们,不把他们当作是班里的包袱,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他们的学习信心,要真心地去爱护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愿意接受教育和管理。
  学困生与优秀生相比,他们的自尊心更强,更加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信任和鼓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理解学困生存在的原因,认真细心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积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从而坚定信念,使聪明才智得到有效发挥。
  2.加强交流,师生为友。
  “学困生”的心灵是自卑的,态度是颓废低迷的。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对话交流是沟通的最好方式,心灵理解的最佳捷径。课下可以和他们谈爱好、谈体会、谈成长,谈话中一定要肯定他们正确的认识和观点,使他们感觉你是朋友。在交流中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交流充分理解了学生,我们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长处。用我们真诚的爱心呵护他们的心灵,心灵通了情谊自然有了。正如古语所云:“亲其师,信其道。”
  3.表扬鼓励,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种能够使人奋发向上的内部动力,是每一件事情成功的基础,而学困生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差,信心不足,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心理,进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数学老师要帮助学困生树立起自信心,就要多鼓励,常表扬,逐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他们坚强的自信心。例如在课堂上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在作业批改中批注:“进步很大”,“解题思路很好,继续保持”,等等,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认为自己可以学好的信心。又例如在进行教学和课后辅导时,有意识地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让他们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感到,只要努力学习、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就完全可以学有所得,取得好的成绩,使他们能够在“我能行”的状态中认真学习,不断进步。
  4.因材施教,降低学困生要求。
  学困生由于基础不扎实,思维能力弱,以及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所限,有时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果教师不注意到这一点,不顾教学实际,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统一标准去要求学生,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影响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重视这些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降低一定的难度和目标。在讲解知识时,应尽量分散难点,对他们尽量提问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上黑板板演时也适应他们的实际能力,作业布置上开一些“小灶”,以课本为主,不搞偏题、怪题,题量适中,适当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并加强一些变式训练,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因势利导,让他们看到进步的希望。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师要以宽广博大的胸怀面对学困生,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成长,不断完善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前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