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汤亮
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育,对学生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健全素质的特殊功能。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塑造形象、净化心灵,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知识结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因而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才更具开放性、接受性。所以说,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
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听
“听”的美学意义在于学生是主动地听,有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
学生必须耐心、专注地倾听别人说话,了解对方的意思。在教师讲课时,学生应该专心致志地听,不能随意插嘴喧哗、左顾右盼、漫不经心,否则“听”就失去了“美”的存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有尊重对方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师生双边关系朝“美”的方向发展。学生无论眼神、神态、姿势都要营造这样一种和谐美:使师生之间在传授接受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人格、情操、情绪的交流共鸣,使“听”成了“认真地听”。同样,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时也应该如此。比如,教师在对学生提问时,应该是面对微笑带有鼓励性的神态去听,要使学生明白:只要我参与学习,老师就不会生气。总的说来,就是师生相互间的“听”应是默契和谐共振的美,“听”过后应是有美的感受。
二、说
“说”是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因而也是充满美感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师生间的说话。教师的上课,有很多要说的,因此,教师要很好地营造一个好的美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听得能迅速集中注意力,越听越有味。教师不能用粗鲁的话来刺激学生,否则这节课必然失败。因为这种语言是丑的,而不是美的。
(二)对课文的诵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起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应该让学生明白,课文朗读得流利有感情,这就是美。能够对课文中的人和物加以爱和憎,这就是美。文学作品中那些真善美的情感和思想,会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作用。
三、读
语文阅读教学所蕴含的美学因素是丰富广泛的。语文课本本身的思想内容、体裁、结构、风格、语言表达等都是美的,都是按美的法则营造的,都是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因此要让学生会欣赏、受陶冶,并且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是“文学作品”。叶圣陶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的美,道德品质的美,广大群众为伟大目标而斗争的美,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例如朱自清的《春》以“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勃勃生气美,艳丽容颜美,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又借助视觉、听觉等感官手段,把春天五彩缤纷的花色,低吟的蜜蜂,翻飞的蝴蝶,活泼俏皮的野花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立体的、充满神韵的春天的清丽明朗的水彩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文中还对“鸟儿的鸣叫、流水的声响、牧童的短笛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欢快、动听的春之交响曲,在读者耳边久久回荡,这种韵律感赋予散文以音乐美。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写物附意,扬言切事,抒发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笔下的美并加以具体的分析感受,看到作者笔下的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使学生的审美、立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四、写
一方面是作文教学及训练。以往作文教学过程缺乏美育渗透,导致学生的思维都八股化了,成了“官八股”、“师八股”、“分八股”。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渗透美的教育,使学生创作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要让学生的视觉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放飞到现实生活,领略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让学生领悟到情感是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熟悉生活、热爱生活,又对生活富有挚情的人,才能写出精妙的文章来。
另一方面就是书法训练。汉字作为方块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本身含有美的因素:线条美、结构美等。因此,语文教学实施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书法课教学。教师要强调“字如其人”,要起到“人品”第一、“艺品”第二的社会美感作用,在书法课教学中开展品格品德教育。还应该看到,指导学生进行严格的书法写字训练,可以克服学生心理、性格上的不足,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完美。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美育可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所必需的文化知识、文学修养;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志趣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影响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美的感受能力、美的鉴赏能力、美的表达创造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发挥语文学科充满美性的特点,集中而有效地进行以美育人的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