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减数分裂”教学难点解析与突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洪刚

  摘 要: 减数分裂概念,染色体行为,以及染色体和DNA数目变化等是“减数分裂”教学的主要难点,应对其详细解析。深入浅出,使用有效的引导方法,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减数分裂 染色体行为 DNA数目
  
  教学难点是指老师不易阐述清楚,学生难以接受、理解和应用的知识内容。因其抽象、复杂、不易记忆或知识本身属于宏观性或微观性的感知内容,不易全面、直接地理解。突破难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重要意义。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的教学难点。其内容抽象、复杂,学生的记忆、理解和应用都是不易逾越的难关。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有效地促进难点的突破。
  突破难点一:有关概念
  1.减数分裂。从宏观上表达减数分裂的过程和特点,可以通过与有丝分裂概念比较的教学方法,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强调有性生殖、生殖细胞、连续分裂、染色体减半等关键词,能使学生对生物的生殖类型(有性生殖)、子细胞类型(有性生殖细胞)、两次连续分裂过程、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不是不变)加深理解。比较形式有多种,列表比较是最直观和有效的形式。
  2.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定义有两个很抽象的要点,一是大小和形态相同;二是分别来自父母双方。教学中要教会染色体形态的识别方法,在图形上用不同颜色表示;要强调:联会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此时可能出现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可以通过学生对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的析图、比图、画图和动画演示等突破此概念,由师生共同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的概念并分析其数量关系。
  突破难点二:染色体行为
  1.同源染色体行为和非同源染色体行为。同源染色体行为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的主要行为,是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在减I中的变化是:前期联会,中期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后期分离移向细胞的两极。分析联会状态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减I前期的图像,从形态大小、颜色和位置上对联会的染色体比较,找出共性;要特别指出同源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不是同源染色体的任意两条染色体在一起都称为非同源染色体。再与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的散乱排列比较以加深记忆。对减I中期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分析也要与有丝分裂中期进行比较:染色体虽然都集中在细胞中央,但有丝分裂染色体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而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却分别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用其典型图比对来直观说明它们的差别,或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减数I中期意义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的自由性,即排列在赤道板同一侧的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是自由的。对一个此时的细胞而言,最终只能形成四个两种子细胞(因为一个初级性母细胞只能产生两个子细胞);而对一种细胞而言(没有细胞数量的限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类型就可以达到2n(n代表同源染色体的对数)。理解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必须从分析中期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开始。在减I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进入细胞每一极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情况即可表现出来,这个时期的描述通常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突破后期的难点,主要通过图像解析和多媒体动画演示与有丝分裂的后期比较相结合:前者分开的是同源染色体(强调:着丝粒没有分裂),后者分开的是姐妹染色单体。由此预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要减少一半。对减I后期图像的记忆、理解和表达,是突破难点的主要方法。
  2.非姐妹染色单体和姐妹染色体行为。一对同源染色体有两对姐妹染色单体,但有四对非姐妹染色单体。在四分体时非姐妹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导致一种基因重组类型的产生。任意两对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结果都是相同的,应通过动画让学生理解。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II的前期和中期一直与染色体的行为保持平行,在减II后期与有丝分裂后期一样发生了着丝粒分裂。此时要特别强调与有丝分裂的异同:细胞中都没有了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比前一时期都增加了一倍;但有丝分裂细胞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要让学生自己画图和用动画演示进行处理,使其主动分析各自特点并找出异同。两种分裂方式的三个后期既是教学的难点,又是考试的重点,要通过学生主动探究方式来实现难点的突破。
  突破难点三:染色体、核DNA数目变化
  1.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染色体在间期复制后着丝粒没有分裂,每条染色体上虽然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但数目并不加倍。数目变化应发生在着丝粒分裂以后;但减数第一次分裂中,着丝粒没有分裂而细胞进行了分裂,次级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就减少一半;在减II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就暂时恢复为原始生殖细胞的数目。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后,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仍为减少一半。此时要注意解决学生的疑惑:染色体数目由着丝粒数量决定而不是由染色单体数决定;当姐妹染色单体随着着丝粒分裂而分离时必然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当细胞一分为二时必然将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分为二。此过程应设计减I后期和末期,以及减II后期和末期图像,让学生自己对照分析加以辨别。
  2.核中DNA数目变化。核中DNA数目的变化源于间期复制,复制后数目加倍;每次分裂中都随染色体的平均分配而减少一半,所以生殖细胞中DNA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的一半。记忆口诀是:间复加倍,减一恢复,减二减半。其变化在坐标曲线上有四个拐点,一是开始复制;二是复制完成;三是减1四是减II均减半。要强调细胞质分裂对DNA数目变化的决定作用。
  突破教学难点的前提是教师对难点内容准确把握并理解透彻;深入浅出,将难点内容直观化和形象化,以图像和动画等降低学生理解与记忆的难度;以曲线与图解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忠.高中生物必修二(苏教版).
  [2]巢小娟.如何突破高中生物教学的难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