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学习预习指导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建红

  摘要: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
  关键词:预习;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28-0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在五严要求下,有效预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预习,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做到有的放矢,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想比的良好心理,不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而且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践证明,课前经常预习的学生往往比不预习的成绩高,而且差异是显著的。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前预习呢?
  
  一、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与意识,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从初中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看,他们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小学生有所增强,而与高中生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他们大多处于性格的可塑性时期,学习的自觉性有待进一步的培养和加强,因而,要求学生经常做好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新知识,并能做到持之以恒,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有目的而又有意义的预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教学时间,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好执行“五严”要求。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有关注释,扫除了文字障碍,通过预读课文,基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文章大意、文章的结构或线索等,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学生大多能够主动配合,特别是能激励一部分有较强表现欲的学生,也许开始只是被动的,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习惯。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通过这样的方法学习的知识往往会更加牢固。
  
  二、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
  
  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要预习哪些内容,即要做些什么。一般而言,在新课文学习之前,需要学生预先感知的内容大致有:①本课的生字词,应要求学生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把握。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或事件、文章的线索等。③文章的结构与写作特点;④有关的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等等。
  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就能较好地领会与把握预习的内容,切实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才能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基本的预习方法有:①圈点勾画法。在对课文的预习过程中,将精彩句子或语段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用笔勾画出来,以备上课时交流和日后背诵识记之用。②问题预读法。即让学生带着问题预读课文,记录在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并将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以便带入课堂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后思考与练习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想到的问题。③心得体会法。即让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情况,如发掘问题的深度、新知识的预先感知程度、经验与教训等方面写下心得体会。④比较预习法。即将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寻找其异同,总结其规律。说到底,语文的教学最终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让他们通过类似课文的比较,掌握一类文章的读法,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我们不可能教学生读所有的文章,而学生要想有丰富的语言积淀必然需要广博的阅读。这种比较可以是不同单元的课文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单元的不同课文比较,还可以课内文章与课外文章进行比较。
  要指导学生学会分层次进行预习。预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深入、层层递进的认识问题、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预习: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第二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循序渐进,形成自主预习能力。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认知尚不成熟,因此一开始,教师应在课堂上专门抽出时间,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对于自主预习有困难的学生,还要加强个别指导,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对预习的方法步骤了然于胸。在学生都熟练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步骤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放手,把预习的任务放到课外。为了确保学生预习的效果,还应对家长加强培训。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校通”等多种联系方式,告知预习的方法和步骤,从而督促学生进行预习。这样,预习就能得到有力的保证。
  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通过预习感受到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喜悦,他才能积极主动地、认真地进行预习,愉快地完成预习任务。新课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涉及到将要学习的文章内容,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产生一种阅读的期望,自觉不自觉地翻动书页,想“一看究竟”, “诱导”孩子们进行简单的预习。在活动单教学中,对于预习认真、有效的学生,大张旗鼓地表扬,学生都有一定的攀比心理,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和同学羡慕的眼光。于是,他会暗暗较劲,也学着其他同学的样子,主动地预习、认真地预习。在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肯定与表扬后,学生会获得一种满足感,会逐渐对预习产生兴趣,爱上预习,并从预习中获得乐趣。
  加强学生的预习与指导,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自寻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由过去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艺术家”的需要,在当前活动单导学中更显得作用突出,我们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标要求下积极探索,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预习,从而就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辅助资料、各种有效及时信息共同互动,在预习中学会学习和思考,从而构建出充满生命活力、求真高效的教学互长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