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毛兴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判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其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该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进入角色、读出感情,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激情
  进入角色,读出感情,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文本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师就让学生将自己当成小弗郎士,阅读时注意读出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深刻体会小弗朗士的害怕、诧异、难过、悔恨之情。再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时,阅读就更为重要了。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阅读,要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读出对春的盼望;第二部分是绘春,指导学生用舒缓、欢快、甜美的语调铺开一幅幅春回大地的美景,读出春到人间的喜悦;第三部分是赞春,指导学生用明快、激越的语调,抒发对春天的赞美。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激情,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老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地会挣脱老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二是故事梗概法。老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笛福著的《鲁滨孙漂流记》,事先老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学生听了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存在一些误区。如阅读目的的盲目性、阅读层次的浅显性和阅读内容的隐患性;阅读书目的片面性;阅读时间不足;阅读过程随意性,等等。这些误区导致了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兴致低落等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工作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强调正确的阅读姿势。理想的阅读姿势是:双腿垂直于地面并保持平行,背部直立,眼睛垂直于书并保持一尺左右距离。椅子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椅子应该有一个直的靠背,椅子的高度应该足以让大腿与地面平行或稍高一点。
  2.定期借书,爱护图书。要让学生办借书证,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学校图书室,同时教育学生从点点滴滴做起,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3.学会边读书、边思考,会做笔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疑点。
  
  三、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就是要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有所收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下面就简单介绍两种方法,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审阅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顺藤摸瓜,读懂文章。如《济南的冬天》,题目就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2.比较细读。所谓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是熟悉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细读法,就是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比观察、综合分析的手段,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鲁迅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他们都写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但是他们的结局是不同的。
  总之,阅读是积累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感悟人生。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多渠道、多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6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