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数学活动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洪庆兵

  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数学活动课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和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活动课呢?下面谈谈自己对上好一节数学活动课的一点肤浅认识。
  (1)首先要认识数学活动课的现实意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担负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计算机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数学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即使是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这样的人文学科,其发展也离不开数学支持。数学不再仅仅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它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对数学一窍不通的人将很难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更难取得巨大的成就。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数学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实践应用能力。它是对以前单一的数学课程结构的一个补充,丰富和充实了数学教学它加强了实践应用的环节,重视对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全面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要大力创新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为了使数学活动课更加丰富和生动,收到更好的效果,应注重考虑活动形式的选择和内容的确定。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实际,可以 根据以下方面采取多种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①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增强学习趣味性。要开展带有丰富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形式的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的学到知识。从表面上看,数学知识是一些纯理论的枯燥的演绎与推理。但是,如果把这些纯粹的理论与公式放到现实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时间和空间中去理解,就容易看清它的至纯与至美,而纯美的东西又恰恰是学生喜欢去追求的。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同时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③面向全体,注重活动课内容的普及性。我们的数学的活动课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应当使全体学生都要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择的活动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突出操作性,又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如在教学《日历中的方程》,我们让每个学生事先都准备一张小日历卡片,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中寻找数字的规律,让每个学生说出发现的规律来。这样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3)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数学活动课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一节数学活动课的前提条件。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的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通过数学活动课,我们发现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4)要不断加强与丰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评价。以前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科成绩,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活动课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窗口,站在这个平台上透过这个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科课的评价中,往往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最好“优秀”,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而在数学活动课的评价中,可以适当“放开”,同一年级同一内容,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许存在差异,评价不完全受“分数”的限制,在关心活动结果的同时,更加关注活动的过程。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其个性化的数学学习。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情景与条件、表现和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的组织能力、知识储备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6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