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雄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很受学生欢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广泛了解,老师发现信息技术课似乎不再那么好上了。
  片段:下课铃声一响,一群学生急匆匆地跑出教室挤进机房。其间掺杂着“老师,今天有没上网?”“又没上网啊,太没意思了”,等等话语。
  老师讲课时学生应付听着,只盼老师赶快讲完,就可以自己玩了。甚至老师准备讲课前用教学控制系统进行广播教学,也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反感。过激的学生甚至当着老师的面喊:“老师,你不要讲课了,放开来让我们玩吧”!或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脱离教学控制系统的控制。老师在上面讲课时,学生早就在下面玩开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来学生所谓的“喜欢”信息技术课,只是喜欢玩“电脑”,而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就不关心了。因此,改变这一局面,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就成了信息技术课老师的当务之急。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想法。
  (1)合理确定分层次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一个班集里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一视同仁”地教授将导致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有不同难易程度的差别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学习EXCEL排序及建图表这一节课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力争让学生在原有的EXCEL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从另一个高度学会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恰当的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挖掘出新的信息,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借鉴;重点是如何根据需要将表格数据转化为相应的图表信息;难点是如何将EXCEL数据转换成图表。让基础差的学生只完成排序,基础好的学生完成创建图表。
  (2)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应改进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民主、平等和互动。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保证每堂课让学生有近30分钟的上机操作时间。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了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教学内容、升华相关素养。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就会越来越迷上信息技术课,真正将“冷遇”变成“热捧”。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时,老师首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事先设计好的“电子报”。由于版面设计非常独特,文字、插图、背景非常漂亮,学生观看后赞不绝口,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们这种求知欲,让学生自己练习制作。这样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会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绘画、审美、文才等方面的才能,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
  (3)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这里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分组形式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也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自由分组。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需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地互帮互助,并培养了他们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4)建立合理的教学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建立一个功能强大,集教学指导、作品发布、教学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将更有助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设置创设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栏目可以设置为:锦囊妙计、星级任务、教学指导、作品发表、资源素材、学习体会等。使学生学习更加方便,学习兴致更加高涨。
  面对飞速发展、“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能否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上来,这是我们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所要认真研究的。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融洽的桥梁。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活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好信息技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