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开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没有得到很多教师足够的重视,甚至是抱有可管可不管的态度。近代教育家王国维曾深刻指出:“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智育、德育、美育)。”在这里,他较早地提出了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那么,能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又将如何达到渗透目的,使学生在逐步的成长中具备真、善、美三德而成“完美之人物”呢?结合我多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言传身教。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儿童们美的启蒙教育者,就必须从自身开始严格要求,做好儿童的表率:首先,教师要做到形象美。用董伐柯的话说:“教师要有稳重端庄的行为美(包括教态美)、谦逊和蔼的气质美、朴素大方的服饰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在任何时候,教师都要严于律己,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运用教育机制有条不紊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其次,教师要做到语言美。教师的语言不同于其他职业语言,它必须注重语言的规范性。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教师的语言应该做到感情充沛,逻辑严密和高低快慢适当。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因此,教师的教学用语切忌催眠曲似的语言。托尔斯泰说:“人并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所以,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躬身践行,为人师表;用乐观的生活态度,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的生活情趣,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以德立命,以身示范,以美育人,在各个方面做学生和社会的表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以审美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完成美育教育的任务。因此,最基本的一点还是从教师自身做起,用美的行为、语言、心灵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第二,让课堂充满美育。当前的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但课堂教学仍是当今小学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这也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项式活动。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课堂教学这一过程是融合了个人感情体验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直接的接触。我们自己也有同感,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常常会感觉到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特别是一堂语文课,常常还将自身的德、识、才、学、知、情、意,全部注入其中。因此,语文教师应将美育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美育。
第三,利用课外活动施行美育。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各科都在开设各种别开生面的第二课堂。作为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其课外活动的开展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受环境的影响,很多家庭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往往背道而驰。一次,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位老人正要坐到一个空位上,这时却有一小学生迅速占去了位置,站在一旁的家长不但不责备,反而投去赞许的目光。在当今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自私自利的行为已屡见不鲜。学生在小学阶段可塑性和向师性都非常强。教师要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切实有效地对其进行美育教育。在很多学校都设有课外活动时间,这一时间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或活动。我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当班主任的实际,常利用这一时间组织演讲、朗诵、讲故事、读书等活动,表面看是与教学无关,但实际上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在活动中既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谦虚等方面的品质。
除此之外,还应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长短互补。我国现代美育理论奠基者蔡元培先生就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可见,美育教育并不是独立的,需要各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共同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其教学中的美育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凡能用语言文字进行描绘、表达的各种人和事物,都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表现。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引导学生将得到的美的感受用于实践。这样,就如于漪所说:“经常地持之以恒地赏美、析美、表现美,心灵也就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陶冶而美起来,‘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