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探究式有效教学措施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春玉
摘 要: 探究式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过去语文课一味传输、机械训练的面貌,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改变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获得方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分析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步骤,并给出相应教学案例了进行论证。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探究式阅读 有效教学措施
一、引言
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已成为教改的热点之一,从观察和搜集到的一些课例的实际情况看,存在着“大胆”跟风,搞表面化探究的现象。其表现是,在对文本阅读探究的目的不明、对探究过程设计不清楚的情况下,盲目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学习,结果导致学生盲目、随意地探究,甚至探究不出个所以然。有的教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轻易就做出判断或得出结论的现象视而不见,不注意引导学生坚持科学的态度和精神进行探究。这些现象都导致了探究的表面化倾向,长此以往将造成学生对文本理解不透,鉴赏能力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使学生失去了严谨治学的态度。本文通过分析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步骤,并给出相应教学案例进行论证。
二、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步骤分析
1.整体认知文本,初步探究。
整体认知即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全文,对文本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概括的理解,头脑中形成文本的整体框架,以便于下一步探究阅读的进行。在感知与理解的初级探究阶段,应重点调动学生的各种认知思维,才能为阅读探究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形成探究氛围。创设情境是指教师运用言语描绘或利用信息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景象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探究的兴趣。
(2)进入文本,自由领悟,把握探究方向。探究性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立足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的活动。也就是说,探究性阅读把学生视为阅读的建构者。
2.引导学生深研文本并进行创造性阅读。
(1)鼓励反思。反思是认知过程中主体对自己获得认识的再审视,阅读后的反思是学生阅读之后对所理解内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探究式阅读欲实现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必须多次地对自己所建构的理解和态度进行再审视。
(2)尝试批判。批判即是探究,是反思基础上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证,以求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合理的解释。阅读后的批判是学生阅读反思之后,以其所持有的某种观点对文本内容进行理性的批判,以辨明其思想源流、社会价值、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
三、高中语文阅读探究式有效教学措施
1.营造师生平等对话氛围。
营造师生平等对话氛围,就是让学生融入师生平等对话的情境中,也就是说教师要在探究教学的课堂中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
(1)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平等意识缺位的教学会造成话语霸权充斥于课堂的“灌输式”教学现象。这样的教学必定是封闭的、独断的、呆板的教学。而平等意识引导下的探究式教学,必然会发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见解和智慧的不断地相遇、碰撞和交融,必然会使教学过程更富有活力和创新的可能。
(2)提倡“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强调,探究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同观点的互相尊重与因之而形成的和谐关系。真正的师生平等对话是允许有不同的意见的,教师不但不应排斥不同意见,还应认为这正是师生、生生之间思想、观点和见解上的差异性的存在。
2.教给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给探究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有效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1)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是教会学生探究方法的关键。质疑的方法:抓文本题目质疑、抓文本关键段落质疑、抓文本点题句段质疑、抓文本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句质疑、抓文本中前后呼应的地方质疑、抓文本中各段的关键句质疑、抓文本中“空白”处质疑。
(2)教给学生解疑的方法: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思维互补、思想碰撞,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思考解答。根据心理学研究,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很可观的心理潜能,同时他们又有各自的个性与悟性,所以学生个体之间的思维往往各具特点,有时会形成互补的关系。
另外,许多文本描写的事物、运用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文本中的事物相通的经验,把两者联系起来,这样能帮助学生具体地解决文本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卫东.要扎扎实实进行阅读教学改革[J].天津教育,2005,(3).
[2]张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6).
[3]杨文玫.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四种误区[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