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合理整合教材,实施有效分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振华

  摘 要: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学生差异,合理整合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材内涵在学生学习上的“动态生成”作用,尊重每个不同的个体,灵活运用、实施有效分层教学,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学生差异 教材整合 分层教学
  
  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的空间、自身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可根据教材内涵特点及学生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评价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例题的空间,对练习可做适当改编,使其成为几个问题,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做,既尊重了学生,又使不同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情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一、分层设计同一材料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实现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为此,应把同一年级同一个班的学生按照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因能分类编组”(一般按优、中、差分为A、B、C三个组),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层次的不同进行“因材分层施教”,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1]。要保证A层在听课时不等待,C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C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A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
  如“二次函数的性质”教学目标可定为:
  共同目标:记住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方程及顶点坐标,并能用它们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层次目标:
  A层:会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B层:理解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点的问题;
  C层:了解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的推导过程,记住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方程及顶点坐标,并能用它们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这样有层次地处理好教学目标[2],再结合学习材料的分层,给学生创造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精选设计不同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范例为蓝本进行合理设计,把教材更有价值的主题情景或材料进行编排或改编,这样既能活用例题,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如“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同时,我们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的方式,去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描述概念、总结学习内容等。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碰到教材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的实际不太适合的情况[3]。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要咬定教材不放松,以全局观“视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各知识点的脉络线索。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精选设计不同材料,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改变或替换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可以因地制宜地创设一些学习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学习素材和教学用具。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胸有成竹地“适度”开发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或学生发展的需要,对一些相关的课程资源去开发和利用。教学不是教学内容的照搬,它需要教师的加工、创造,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因此,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整合教材,挖掘教材的潜力,把教材例题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身边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例题再现,把例题隐藏的内容延伸,拓展运用。
  教材的“二度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对书本的内容进行灵活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运用;二是挖掘选择相关的其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拓展;三是结合本土的教育资源,自主开发创新。总之,教材“二度开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的增减、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和改进,更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实际教学情景的一次“课程重构”,实际上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处理教材中,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热点、兴趣点,从儿童学习的需要出发,充分预设。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能否准确把握。所以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粗线条”的简案为基础,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注重教学策略,在预设与生成的理念下,应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教师教学预设的目的性和过程性,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把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灵活设计体验材料
  作为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应从教材、学生、教学三方面进行周到的备课,但课堂是灵动的、思维碰撞的场所,要考虑到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灵活设计体验材料。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从欣赏轴对称图形引入,让学生感受美、研究美,进而让学生指出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得出,一个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本该是正面的归纳,这时有个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一般)也是轴对称图形,这对沉浸在预设中的老师无疑是当头一棒,本来就是对折后重合而那学生怎会想到旋转后重合呢?对于注重预设中生成素材的老师,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在争辩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经历理解、感受和建构知识,从而生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特感受、领悟和意义,深化对概念本质属性的再认识,这样的生成无疑是锦上添花。对于课堂教学中生成素材,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捕捉“闪光点”,为我们教学所用。有生成内容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智慧的交流,才能使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或学生发展的需要,对一些相关的课程资源去开发和利用。教学不是教学内容的照搬,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创造,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挖掘教材,把教材例题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身边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例题再现,把例题隐藏的内容延伸,拓展运用。让学生体验的目的是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从已有的感受出发去参与,对新的知识有更深层的感受与领悟。这样灵活地设计体验材料,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会对知识有更深刻的感受与领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材的选用,素材的选取,应用数学空间的开辟,教师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范例为蓝本进行合理设计,把教材更有价值的主题情景或材料进行编排或改编,这样既能活用例题,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渐进设计操作材料
  在教学中,操作内容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明确操作目的,确定操作步骤和方法。如教学《垂径定理》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四自”:
  ①自做实验:学生人人动手操作,通过画―折―摆,找出“垂径定理”图中相等的线段、弧。
  ②自主活动:实验结束后,组织小组讨论:如何证明找出“垂径定理”图中相等的线段、弧?让学生自由发挥,畅谈己见。
  ③自己演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上讲台演示、操作、讲解转化过程。
  ④自我归纳: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垂径定理。
  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个体的能量被激发。这样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学会有效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概括和批判地吸取他人意见的能力。正如这种多向的互动,改变了课堂作为预设教案的执行演练过程,使课堂呈现开放和弹性,学生的智慧在相互碰撞,情感在相互引发,心灵在相互交融。
  在课堂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说的,教师绝不暗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做的,教师绝不插手,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既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其“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发展为“创造性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师这样设计操作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且,从面向全体出发,也才有可能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操作探索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交流的冲动,而目前的大班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交流欲望的迸发,从开放走向了封闭,从自主走向了被动。基于这个状况,我们要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互动性,在互动中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信息媒体对教材与学生的交互性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它所带来的丰富的信息源,能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内在的学习动力。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教师来说,新课程实施中考虑的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教师从教材入手,立足课堂,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精心设计让差异学生各自得到发展的材料,那么学生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努力去探索,就一定能发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实践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真正地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灵活组织实施差异教学,遵循教材探究性、互动性、开放性、生成性四大要素,思索如何改进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下工夫深入研究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这样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吴凯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学教学参考,2010.2,(40):70-71.
  [2]许飞.数学分层教育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2,(12):77-78.
  [3]王钦浩.挖掘数学教材内涵 撑起学生主动发展空间[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3,VOL21,(1):111-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