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德可拷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鸣极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一、修之一身,其德乃真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但是,关键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这些品质。学生对老师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爱是一种尊重,是一股力量,是一腔激情,更是一段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尊师爱生的佳话不胜枚举,许多事迹感人至深。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悲痛,“哭之恸”。对学生没有高高在上的心理,而是持有一种平等友善的态度。《吕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做到“师徒同体”、“师徒同心”。对于教师而言,要能“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对学生而言,则要尊师敬业。为什么要师徒同心呢?因为“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如果师徒相互异心,就会相互怨恨厌恶――“人之情,恶异于己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倘若师徒同心同德,学业便由此而彰明,道术由此而大行,取得较佳教学效果。
  三、包容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达到心理相容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教师要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明确提出这一规律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而《学记》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教学活动经验为依据的。这在《论语》中有颇多记载:学生批评了孔子,孔子非常欣慰,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例如:他当着弟子巫马期欣然承认自己的过错:“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学生子路、冉求、樊迟经常与孔子争执,但他们非常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颇为器重他们,将他们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在教学中认真接受学生的意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是荀子的观点。他指出,为师者应“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决不能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他自己就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教师要虚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批评性或肯定性意见;拒绝谄谀奉承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而后来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流。
  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子曰:“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师先于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理论和丰富的科技知识,而后成为教师的;教师教育的对象,相对的是一些年纪轻、阅历少、知识欠缺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有公民意识的人,具有良好品行的人,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格的人,真善美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任何一个民族群体都是由个体所组成的。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映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每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的,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还是德育手段等都会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把教师道德提高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