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跨文化意识及外语文化课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葵

  摘 要: 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外语文化课程是实施系统的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外语文化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而且要培养文化平等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主体文化意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
  关键词: 跨文化意识 外语文化课程 文化教学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基础和前提,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外语界的相关讨论多集中在外语语言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而且,对跨文化意识的内涵鲜有阐释。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外语公选课程及后续课程中文化课程不断增加,探讨外语文化课程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二、跨文化意识的内涵
  什么是跨文化意识?Hanvey将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层次:在第一层次,学习者对于表面或明显的异国文化特征有所了解,其反应通常是新奇但不理解;在第二层次,学习者对于异国文化中与本国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的细微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有所识别,其反应通常是认为不可置信,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个层次,学习者通过理性的分析,认为与本国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的异文化特征可以理解;在第四个层次,学习者通过深入体验异国文化,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感受其文化。Hanvey认为,学习者达到第三层次还不够。尽管要达到第四层次很不容易,但学习者应该努力达到第四层次的部分要求。[1]Hanvey的论述很强调学习者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实际上,在了解异国文化、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对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理解是相互促进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外语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讨论的深入,我国学者对跨文化意识的认识更加全面,对跨文化意识内涵的阐释更为丰富。张伊娜认为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但是,跨文化意识绝不单纯指对异文化的敏感性,它至少应该包括文化平等观念、从交际对方的角度来评价和理解其不同于交际者本国文化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传播中华文化及文化融合意识。[2]高一虹认为我国的外语教学需要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即以文化意识培养为中心,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所谓文化意识,指的就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这种文化意识应能帮助学习者主动地获取、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并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3]在全球化大环境下,这种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超越具体文化的全新的文化意识,其意义尤为深远。
  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外语文化课程具体承担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任务。要想通过系统的文化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努力实现从文化“跨越”到文化“超越”的转变,外语文化教学就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而且要重视其文化平等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1.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德国学者Alois Moosmuller将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分为国际化语境和多元文化语境。前者主要指跨国公司和机构的人员调配和工作合作及国际学生的交流;后者侧重多元文化社区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处。在国际化语境中,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具有全球视野,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太重要,故而应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由于人们对文化差异通常过于敏感,总是刻意地维护自己的文化身份,故而需要敦促人们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和平共处。[4]可见,交际者无论是处于哪一种交际环境,都需要增加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以便正确理解和对待不同的文化。
  在外语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讨论、视频观赏、课程论文等途径引导学生探究中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揭示文化差异的根源,使学生更加深刻和透彻地了解不同的文化现象。只有进一步提高文化差异意识,充分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尊重和宽容异国文化,减少乃至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才能既不过分坚持自己的文化,又不过分依从对方的文化,以致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2.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Lustig和Koester在论述跨文化能力时强调:“作为21世纪的公民,任何人都已无法抉择是否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相处或工作,唯一能决定的是自己该怎样与他们相处或共事。”[5]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文化的多元共存,教育国际化则使多元文化走进了校园。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必然是多元的。外语文化课程应帮助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全球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将跨文化教学等同于目的语文化(即英美文化)教学,则不利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因此,外语文化教学不能局限于特定文化知识的传授,在教学内容上应以英美文化为基点,兼顾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合理取舍和适当延伸,努力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3.文化平等意识的培养。王宗炎在《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一文中指出:在对待本国文化和语言及异国文化和语言的问题上,强国或强大的民族倾向于自高自大,这是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弱国或弱小的民族倾向于自卑,这是惧外心理(xenophobia)。[6]民族中心思想强烈的学习者则往往处处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不自觉地以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异族文化的一切,容易对异族文化产生偏见和敌视。而对本国文化感到自卑的学习者往往会认为异族文化处处比本族文化优越,容易对异族文化盲目崇拜。显然,这两种思想使得学习者无法正确地看待异国文化,都不利于其跨文化学习和跨文化交流。
  因此,在外语文化课程开课之初,就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种思想的存在,帮助学生认清其危害并树立文化相对论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文化之间只有相同与不同,而无优劣。在课程中,要根据授课内容适时引导,引发学生思考,展开文化讨论,从而使学生在跨文化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文化认识,有意识地减少和消除两种思想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4.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学习者所具有的本国文化知识和所掌握的异国文化知识都是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母语文化,才能深入进行文化比较,加深文化理解,客观、全面和正确地审视各国文化。因而,学习者必须重视本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活动。交际得以实现的三个要素,即交际的场合(setting)、谈话的内容(topic)和交际的参与者(participant)无一不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交际中的双方既有可能因缺乏对对方文化的了解而出现交际失误,又有可能因无法用外语表述本国文化而导致交际中断。因而,学习者还要重视提高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在外语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发挥母语文化在异国文化学习中的促进作用,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平等交流意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活动中只有既熟悉对方文化,又向对方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还在学习、借鉴和吸纳异国先进文化的同时能介绍、传播和弘扬本国优秀文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
  四、结语
  外语文化课程是实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外语文化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文化平等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主体文化意识,使其具有多重文化意识,有利于将其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当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真正获得跨文化意识需要学习者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比较、理解和反思不同的文化。
  
  参考文献:
  [1]Hu wenzhong.Selected Reading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Hunan:Hunan Education Press,1990:227-243.
  [2]张伊娜.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及其内涵.[J].国外外语教学,2000,(3):28-31.
  [3]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和“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4]张红玲.交流跨文化研究学术思想,推动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J].外国语,2010,(6):49-53.
  [5]Lustig M W,Koester 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5th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2.
  [6]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SK2010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