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心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亮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文根据心理学的理论,探讨阅读教学的认知心理过程,旨在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效益,达到教学科学化、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认知过程 心理过程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果我们了解了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到阅读教学之中,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剖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给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教学科学化、效果最优化的目标。
  一、阅读认知过程
  了解阅读的认知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教师对阅读过程的观念影响着他们阅读教学的容和方法。每一位教师对篇章深入处理的部分,以及教学时间分配的差异,都与对阅读意义、目的认识不同有关。
  我们把阅读归纳为三个能力:读者的语言能力(包括语音知识、句法知识、语义知识),读者的认知能力(包括对篇章的逻辑关系、组织结构、写作特点、技巧等的认识),读者的理解能力(即读者通过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对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过滤,提炼、表达出新的知识),并且这三个能力是由初级到高级的提升、跨越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阅读材料解码、认知,输出新知识的能力。
  二、阅读心理过程
  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所以说在阅读时感知、联想、思维、记忆等心智因素,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心智技能,以及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各种意向活动,都是具有调节、促进作用的各种心理因素。它们交互作用,形成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成为决定阅读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准确地把握多种阅读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阅读心理过程对提高阅读主体――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重建新的认知结构,才能达成对外界客体新知识的顺应。这样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机制,这是阅读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1.感知阶段
  阅读首先是感知。读者所面对的并不是客观事物的实体,而是由语言文字――代表一定意义符号所表示出来的客观事物,是现实事物的抽象的、间接的反映,是“符号”和“代码”式的“外部语言”,需要经过读者的转换补充,把抽象的东西转换为具体的东西,把间接的东西补充为直接的东西,才能实现和完成对这种“外部语言”的真正理解。
  从本质上说,阅读感知是包含着强烈理解色彩的间接感知。
  2.理解阶段
  理解阶段是读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文字符号,领悟作者透过作品传递出来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见闻、想象等思维活动阶段。阅读理解过程又是由两种心理过程往返交错、相互作用的过程。一种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即由字词、句段到篇章,从题材、布局、表达、用语入手去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点。另一种是由思想内容返回到语言形式,即从已经把握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点出发,研究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材、谋篇、遣词造句,等等。
  3.表达阶段
  表达阶段是运用语言将阅读理解的成果予以外现和表达。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活动是从看到的语言向说出的语言的过渡,即通过文字符号理解原文及其所蕴含的意义,并介入自己的评价、预测,再通过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
  4.赏评判阶段
  鉴赏评判阶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语言文字、风格特点等进行鉴别、赏析和评价。它是以理解为基础,对作品的美的属性的一种能动的感受和反映,是读者认识情趣、爱好的具体体现与阅读的再创造。因为,成功的外语学习者是在习得另一语言的同时汲取其文化精华,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认知世界,实现自我人格的成长。
  三、对教学的启发与帮助
  1.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即认知―吸收―表达。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认知―吸收―表达间架设桥梁,使学生能够灵活自如地通用已有知识,帮助理解对篇章材料进行过滤、吸收,沉淀出新的知识。
  2.认识到在生活中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认知―吸收―表达的过程离不开重要的媒介――生活。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获取更多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自己信息储备库,以便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把吸收表达提高到新的层次。
  3.认识到认知―吸收―表达的过程必须是学习者亲历的过程,教师无法代劳。教师备课、讲课,只是教师的实践过程,不能代替学生。教师备课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和估计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其将语言文字信息与生活储备结合起来。
  4.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学习和创造性的能力,组织、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交代学习目的和要求,指出重点、难点及其他要求并讲清楚采用什么办法检查学习效果,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课题,产生积极的学习意向。教师还要按照学生认识问题的思维层次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望的问题。通过问题,沟通教与学的双边信息,协调教学进程,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反馈学习信息,使学生保持思维活跃的积极心理状态,排除消极心理障碍,使教师输出的信息转换为学生主动输入的信息,使学生保持足够兴趣来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郭德俊.图式理论和阅读过程[J].心理科学通讯,1988.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王松泉.阅读教育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