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放飞思维,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玉娟

  摘 要: 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活”起来的课堂,“活”起来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并要求教师平等地参与、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起来的课堂中获得发展。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学生思维 问题设计 合作讨论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我们的课堂“活”了,学生也都“动”起来了。然而,如果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翻新,单纯为“活动”而动,往往会导致“活”而不实,“动”而无思的后果。那么,什么样的数学课堂能称之为“活”起来的课堂,又怎样去引导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
  一、“活”起来的课堂,是否就一定要“热闹”?
  我们通常把动手、动口等看得见的显性行为称为“动”。显然,让学生讨论、表演等方式参与课堂是“动”的一方面,不过这样的“动”并不能全面代表学生的“脑力劳动”。
  我们也经常惊喜地看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激烈讨论的“热闹”场面。但“热闹”的背后是否存在“盲从的多,争辩的少”的现象呢?我认为,表面上的“热闹”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这样的课堂也绝不能说是“活”起来的课堂。
  为了真正放飞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或活动方案,引导学生有备而“争”、有事可“论”。它要求对每个学生进行明确分工,保证他们有充分合作的学习时间。如: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
  1.同桌两人相互配合,平移圆形纸片,并交流: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2.在纸上画图表示不同的位置关系,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每种关系中,圆心距与两圆的半径分别有何数量关系?两圆相交时,为什么会有R-r<d<R+r?
  3.组内交流:对第二步中的问题,同伴的想法与你一致吗?
  4.小组讨论:你能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分成三大类吗?怎么分?
  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圆与圆有五种位置关系。然后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怎么分类,而这里的分类标准又不唯一,“争论”将会由此而生,智慧将在争论中不断生成,知识将在争论中得到明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将在争论中得以提高。
  像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非常“热闹”,甚至还会在思考过程中发生“冷场”的现象,但“冷场”的背后是学生思维的热闹,相信没有这样的“冷场”做铺垫,所谓的“热闹”也不会高效。
  二、“活”起来的课堂,是否有了“问题”就一定能“活”?
  为了让数学课堂能真正“活”起来,我们必须要为学生相互合作和探究研讨提供中介性工具,即有价值的学习任务或问题,力求既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又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并不是说只要是问题,都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放飞思维。那么,什么样的任务或问题才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我认为设置的学习任务应满足如下要求:①任务中的问题要有趣味性,应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②任务中问题应能促进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包含知识的形成过程);③任务中应包含具有生成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更多的问题;④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层次性,为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应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在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时,我设计了下列的系列任务。
  1.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比一比,谁找的最多?
  2.思考: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什么是扇形?
  3.交流: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扇形)中,与圆锥是怎么对应的?
  4.想一想:你认为怎样求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又怎样求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
  5.小组探究:圆锥有哪些形成方法?
  尤其是在探究“圆锥有哪些形成方法”时,既能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创造性;又能促使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生成其他的一些相关问题:形成方法不同,对应关系各是什么?它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怎么计算?……不仅如此,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时各有所获。相信通过交流、补充,学生将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智慧。
  三、“活”起来的课堂,说明教师的“作用”就不重要了?
  我们也注意到,好多教师都着力于让学生“动”起来,但让学生动起来后,却误认为教师的“作用”已不再是很重要了。那么在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教师究竟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师的“作用”有哪些?实际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中“平等的首席”。基于这个要求,我认为教师在“活”起来的数学课堂上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包括时间分配、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的管理,要让学生在课前就明白要学什么内容、应当怎么活动、能达到什么目标、要掌握哪些技能。
  二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探索,勇敢表达。
  三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心声、与学生平等交流,关注学生思考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感悟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存在哪些困难,以便及时调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要在课堂评价中注意导向,抓住主流,避免滥用表扬激励,以此“捧杀”学生。
  五要重视学生智慧的生成,多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给予指导。
  在强调学生自主合作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不能弱化,而且更为重要,没有教师的精心组织与科学引导,就不可能让学生“动”得有效,“动”得实在。
  让学生“动”起来,尤其是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是我们所有教育者所追求的目标。这也要求我们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用心走入课堂,走近学生。只要我们用心去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一定会在“活”起来的课堂中树立自信心,在“活”起来的课堂中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苏霍姆林斯基.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J].时代数学学习,2006.5.
  [3]涂荣豹,季素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