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牛津小学英语第二课时各版块处理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把金枝
随着小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近年来,从B、C板块入手,第一课时完成重点句型、词汇教学,第二课时再进入A板块话题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在顺应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双重需要下,A部分的语篇教学被充分重视,并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整体感知语篇,在情境中学习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A部分语篇教学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好第二课时B、C、D等部分的教学,成了许多教师的困惑。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主要有“阅读课”、“对话课”、“综合课”等三种课型。各课时目标的定位要体现梯度,应该是递进式的目标。A板块围绕语篇,感知语言,B、C、D板块重视认知,强化训练,E、F、G、H板块充分应用,掌握提升。三种课型分别要抓住感知、理解、运用这三个关键词。
B、C、D板块的教学要遵循的原则是:第一,要创设恰当的、真实的情境,活动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想说且有话可说。第二,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语言学习规则要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第四,板书呈现要体现词汇句型教学的要求。
基本流程:第一,回顾复习A板块。在回顾的过程中,重温话题,复现句式。第二,在整体语境中呈现B部分单词。强调B部分的整体呈现。不同的单词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三会”和“四会”要区别。第三,C、D部分句型的教学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境。利用语言规则引导学生归纳。第四,词句设计综合运用的活动,创设真实的情境。
一、多途径多角度,拓展和提升A部分语篇的文本价值
在A部分语篇教学的大背景下,在各个学校展示的公开教研课中,充斥的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第三课时……似乎已经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我们以前听过的一些常规教学课中,第二课时都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模样。唯一增加的,就是把A部分巩固一下,巩固的方法机械而单一:读一读,演一演,背一背。
吃完一个桃子,桃核显露无遗,小心地将它们播种在泥土里,不久就可能长出新的桃苗,桃花盛开、桃李满园的未来完全有可能。所以对A部分的文本价值,我们要把它作为资源,不断地去开发利用。我们可以对A版块进行复述,复述是一种言语情境,学生对A部分的理解,就不能只是停留在识记层面上,还必须调动以往的知识积淀。再者因为复述是自我的言语行为,再经过自我组织的语言说出课文的内容――“自我的创造”,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语言规律的了解、掌握都在复述中得以实现。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寻找新的思路和突破口,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对A部分语篇进行进一步的表演、复述、转述、续写等,从而有效地提升A部分的文本价值,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和全面提升。
二、整体呈现,自主探索B版块词汇规律
B版块主要按话题归类和图词结合的方式呈现词汇。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应将单词与句子、语篇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词汇是有规律的,成体系的,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其“整体性”特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单词的读音、拼写、意义、构成、用法等各个方面。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呈现B部分中的单词。第二课时要落实语言点,“三会”、“四会”单词要区分教学。
三、创情境重融合,以旧引新强化C部分拓展运用
当从话题功能再到结构时,在很多课堂上,这个结构就真成了一副骨架,没有血也没有肉。第二课时,特别是C部分,似乎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教师将第一幅图作为示范,然后小组练一练,检查一下,将相关句型再写一写,就结束了。简单而枯燥。很多时候,挖掘教材资源时,只要“多一铲子”,再深一点,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我们的第二课时就能做成一顿丰富的知识大餐。
通过A部分语篇学习,学生对语言的形式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C、D部分就不能再机械性地单句操练,而是融化在有情境的对话中,能借助A部分习得的语言进行滚动,强调拓展训练和运用。C部分的四到八幅图,一般都有一定的情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创设一定的语境,以旧引新,成为新的小对话或小故事。
如何立足第二课时,有效开展从话题到结构的训练,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希望我们的英语课堂真正能像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道格拉斯・布朗所说的那样:“语言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交流功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