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内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现状及教育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邢乃愈 刘鑫馨 刘立娜 杜艳飞

  摘 要: 作者总结和梳理了国内近年来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找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适应性 研究现状 教育建议
  
  适应是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中心问题。大学生学习适应仍然是其适应的重要内容,而且进入大学,是发生在青年期的一次重要转折,所以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对于其大学生活和未来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学习适应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控制和调整,从而与学习环境保持协调一致,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能力的心理特征。
  1.国内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现状
  1.1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及测量工具的研究。
  徐小军等人采用专家咨询问卷和对学生进行开放式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ULAQ),由两个维度、八个因素构成。学习动力维度由专业兴趣、自主学习、压力应对三个因素构成;学习行为维度由方法应用、求助行为、信息利用、环境选择和知识应用等五个因素构成[1]。冯廷勇等认为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教学模式和环境因素[2]。
  1.2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的研究。
  1.2.1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特点研究
  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已有研究集中于对现状的调查上,从年级、性别、院校、专业、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给予了许多描述。
  在学习适应性的整体发展趋势上,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随年级增高而下降[1];也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随年级增长而逐渐增长[4]―[6]。有人认为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期在大二[1],有人认为在大三[3],有人认为在大四学习适应性最低[1][4]。
  在性别方面,有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不存在性别差异[1];有研究发现学习的整体适应性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好[2][6];也有研究发现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高于男生[3][5]。
  在院校差异上,有研究发现综合性大学的学习适应性状况明显优于理工类、农业类,师范类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最低[2];本科院校大学生优于专科院校大学生,旅游类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得分低于其他类型高校[6];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低于公办高校[5]。
  在专业差异上,理科生适应性优于文科生和艺术类[1];文科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地高于理科生[4]―[7]。
  在生源地差异上,有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好[1][5];也有研究发现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好[3]。
  1.2.2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也做了大量探索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健康、人格特点等方面。
  在教养方式上,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学习适应性优于其他教养方式[1][3]。
  研究者们还发现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亦好,且差异显著,提示心理素质与学生学习适应性有显著正相关关系[1][3][7]。
  人格特点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谨慎者、宜人者和情绪性较低者,其大学的学习适应水平较高[9]。也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特质焦虑倾向越强,越倾向于外控,则他们的学习适应性越差。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学习适应性也越好。大学生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学习适应性越好[10]。还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比较的特点越积极,学习适应性越好,反之,学习适应性越差;大学生越倾向于内控归因,学习适应性越好,反之,学习适应性越差[11]。
  2.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教育建议
  2.1既要因材施教,更要因时施教。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各个年级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大一注重打好基础和专业兴趣的培养,大二、大三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辅导。在教学中,对于低年级大学生要注重基础教育阶段知识点与高等教育知识之间的过渡衔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建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体验。
  2.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很多在校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不适应源于对教师的过度依赖,自主学习能力薄弱。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投入,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学习材料、活动场所等;多开展各类设计竞赛,加大对学生自主创新及科研发明的奖励。教师的教学要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3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
  适应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发展情况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大学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冯廷勇,苏缇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38(5):762-769.
  [3]张燕贞.广东省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影响因素研究[D].汕头大学,2007.
  [4]李红燕.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9):93-96.
  [5]季艳萍.民办与公办高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比较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王华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7]李炳煌.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关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5):105-107.
  [8]曾凡敏.5・12汶川大地震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83.
  [9]毛晋平,何炎芬.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00-201.
  [10]徐富明,于鹏等.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4):299.
  [11]闽杰.大学生大学生社会比较、归因方式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2009年校级教研课题“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干预研究”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