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案导学”中有效课堂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群芳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已经越来越成为各位教师教学研究的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是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式教学法”,既可以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等。
  关键词: 学案导学 有效课堂 实施过程 实施误区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随着素质教育与时俱进的深入展开,教与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挑战传统教学法,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教学研究的中心。从2009年开始,我校结合当时的教学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教学法的尝试,实行了“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方法的实施,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又保证了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此教学活动中,我参与了学案编写工作,下面便结合实践经历谈谈感受。
  一、“学案导学”的内涵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策略。
  二、“学案”设计要领
  “学案”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案”的设计应做到:
  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
  “学案”应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尽量做到一次上课一个“学案”,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
  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所设计的问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学案”的编写过程及“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
  1.集体备课。
  为了做出某一课的学案,我们英语备课组在讲授这一课的前一周集体备课。在这次集体备课活动上,有一名主讲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讲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学案制作的初步设想。其他老师听完这名主讲老师的讲解后,充分讨论,并形成这一课学案制作的初步意见,由一位老师做好记录。
  2.形成初稿。
  由一名老师根据集体备课的记录,广泛搜寻资料,了解别人在这一课时作出的研讨,同时结合集体备课的所得,制作出学案的初稿。
  3.审稿。
  当某位老师制作出学案的初稿时,交给学科的学案指导老师审读,指导老师经过仔细审稿后,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制作学案的老师修改,最后定稿。在实施教学案导教导学法的过程中,关键点之一是教学案的编写,其大致的指导思想是课本内容、课标要求问题化,讲解训练一体化,示范例证规范化,方法总结具体化;关键点之二,是合理使用教学案。首先必须先让学生自主解决由课本内容和课标要求转换来的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就会清楚感知到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我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其次,教师必须课前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和要求通过自学后还存在的“通病”和“杂症”,确定针对于本节课的“治疗方案”。这样,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就有了“共同的语言”,课堂教学就成为教师“开方”、学生“去症”、有效互动的高效活动;关键点之三,要保证整过程的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说课堂时限具有开放性和探究的空间,做到课前、课中、课后有机结合;课堂实施的手段具有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性,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建平台;训练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分必做题、试做题和探究思考题;教学对象具有开放性,面向全体,个体指导;教学目的具有开放性,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学案导学”实施中的误区
  1.课堂上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之后,就让学生按照导学案或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互动。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预先自主学习,对知识点还没有了解和熟悉,就开始小组互动,其交流效果是低下的,教师应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其实“学案”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另一媒介,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素。那些“学生按照学案学,教师按照学案教”的观点和言论,都是对学习模板的误读,也是不顾学生和教师主体地位的表现。如果让“学案”、“讲学稿”控制了课堂,就会失去课堂教学的生命和智慧。
  2.小组合作互动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小组讨论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互动。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没有交流价值,小组讨论前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二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裕的讨论时间;三是忽视了对学生小组讨论方法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3.教师没有及时参与学生互动。
  高效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但并非教师就要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课堂上,在学生互动时,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或看教案,没有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好像学生互动起来之后,教师就没事干了。实际上,在小组互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少了,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教学设计,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在学生小组互动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察,也不是干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4.师生互动中存在不均衡现象。
  有的教师虽然在导学过程中,实现了互动,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调动的却是少数同学的积极性,往往是那些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强、自信心强、胆子比较大的同学进行交流,而学习较弱的学生则备受冷落,无人问津。因此,一节课中好的学生回答次数很多,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增强了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往往就成了“被遗忘的人”。长此以往势必会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
  5.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是:学生预习后教师再逐一讲解,对答案,如同讲试卷的“灌输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有目的地运用导语、重点点拨、归纳总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疑难信息适时点拨引导,对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给予精讲,要画龙点睛,以实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把握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而且,教师不可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受其思维框架的束缚,而是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反馈信息,领会学案的设计意图,对学案进行加工修改,进一步完善学案,并设计出符合实际且高效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在编写学案时能够促进自身教学素质的不断完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学案导学”的实践,能激发教师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使教学改革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
  
  参考文献:
  [1]探究互动教学模式研究报告.胶州二中课题组.
  [2]潘瑛.高中英语课堂学案导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