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学案导学的模式被逐渐运用,它是一种相对高效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而教师在运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以此来优化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中职数学教学;学案导学模式;应用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226-02
学案导学是一种相对创新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是倡导学生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逐渐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主要是将学案作为主要载体,将导学作为一种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都可以充分发挥,是一种相对高效的教学模式[1]。
一、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方法的意义
在运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设置的目标和内容,自主地进行预习和练习,当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需要及时将自身的问题向教师反馈,并且主动尝试寻找解决办法[2]。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拓展,同时学习质量和效率也会得到明显提升,而学生在运用学案导学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现进行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丰富学习体验,也能更好地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新型教学模式的驱使下,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对于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解题能力的提升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在数学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二、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学案
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是教师在设计学案时需要重点考察的内容。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数学学习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大不相同[3]。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该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考虑其中,无论是学习水平较高的还是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都应有机会参与其中,实现更多层次水平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共同提升。例如,在讲解不等式的解法问题时,教师在设计的导学案中讲授换元、配方、整体替换等常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法有初步了解,运用相对简单的方式将学生带入问题的学习中,让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对之前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之前学习的内容做一下复习。
(二)导学案内容应具合理性
导学案是否实用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讲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应该使学案内容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建立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亲切感,提高主动性。由于中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他们在毕业之后就会走上工作岗位,也希望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好地表现自己,因此和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有较强的实用性[4]。如在讲授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时,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你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进入到某个部门的概率是多少吗?当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和以后的工作有关时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注意力,迫切地希望知道教师给出的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你所处部门是属于什么事件呢?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之后,多数学生都会回答是随机事件。那么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系统导入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受到兴趣的驱使,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教师的整体思路听完整堂课。这种相对合理的导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辅助作用,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内容的合理性。
(三)利用导学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运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因此中职数学课堂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设计导学案时需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其中[5]。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多数是枯燥、乏味、毫无生机,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仅仅局限在书本中的例子,这种状态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学案导学的运用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方法更具多样性,也有较强的开放性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感受到明显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互不相容事件的概率加法定理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正式讲授之前,教师可以做一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比喻,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会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对于学习的内容也会有更明确的认识。进而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只有一个一等奖,有两个学生一起竞争,那么他们获奖的概率是多少,这可以称之为什么事件?在听到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学生势必会进行有效思考,考虑教师说的事件应该怎样定义,学习兴趣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有较大的辅助作用。
(四)运用学案导学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学案导学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针对学习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进而实现思维的碰撞,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探究三角函数图像性质时,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函数方程以及代表的点列举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条件将三角函数的具体形式表示出来,认识到不同三角函数之间存在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得出自身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正切函数的特点、性质以及图像特征有更清晰的认知和理解[6]。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具体负责的主要内容,责任意识明确,在自主探究结束之后,小组会针对个人探究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观点相互融合,然后会将有效的内容进行整理,在探究和交流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充分提升。 (五)精心选择导学案类型
導学案的运用是进行学案导学模式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在选择导学案的类型时需要慎重,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灵活转变,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有目的性的学案,从而使学案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7]。而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可以分为这几种不同的类型:(1)范例型。范例型案例可以为学生介绍学习中的大部分内容,消除在学习中的恐惧感和排斥感。(2)概念性学案。在中职阶段学习的内容中,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识,而概念的掌握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在进行此种类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概念型的学案,进而使学习的内容更形象、具体,降低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度,明确概念性知识的主要学习方法。(3)探究型学案。在学习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夹角时,教师可以将表示直线的点先给出来,然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地将直线画出,然后再探究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夹角的主要内容以及探究方式。(4)复习型学案。此种学案的内容多数比较综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对学生适当地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方向性。
(六)促进导学过程的优化
学案导学是在中职阶段运用的一种创新式教学方法,学案导学的应用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也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学案导学模式不断进行优化。了解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进而使制订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基本一致,促进中职高效课堂的构建[8]。首先,就课前内容来讲,教师应该做好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课前就了解在课堂中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而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会如何进行反思,并且根据自身的弱项和强项,适当进行学习方式的调整。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授古代皇帝赏赐臣子大米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想象学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就课堂实践内容来讲,教师在运用学案导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具体的学习框架,同时在课堂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创建情境法、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得到充分提升,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在教师讲授的内容上,促进中职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最后,进行课后的巩固学习,这是运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关键步骤,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过知识的记忆,进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原理和规律。由于中学生的自制能力有限,接受能力也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巩固教学时,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设置不同的问题,如果是相同的题目,那么教师可以设置不同、有梯度的问题,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答题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平等的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总之,学案导学在中职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设计学案导学的内容时,教师需要做到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特点、需要设计导学案的具体内容,也要考虑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主要要求。发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使其在课堂中表现得更积极、主动,促进其能力的发展、潜力的提升,进而更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君.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8(9):232.
[2]陈丽霞.关于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8(46):70.
[3]高婷婷.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运用探究[J].才智,2018(15):164.
[4]梁庆铭.电子书包支持的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39-41.
[5]李京京.学案导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7.
[6]霍宝敏.“学案导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9(5):87.
[7]刘洪光.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7,0(21).
[8]于德林.“学案导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18(22):93-94.
编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