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点滴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英侠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最能激发学生探索事物奥秘的愿望,与学生智能的发展紧密关联。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过程是理解和记忆,而记忆的前提是对记忆的事物引起注意,没有注意就没有记忆。
初中生物教学怎样从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课堂,提高质量,目前已成为生物学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我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性因素,创设情境,做到让生物课堂充满欢乐气氛,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应注意什么呢?下面我联系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
1.讲故事
小故事中有生物科学。初中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接受能力有限。应恰当运用小故事,通过寓言故事或民间小故事生动、形象地描述,把单调、正规的生物术语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挖掘故事的内涵,深奥的人生哲理或影射的社会现象,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启发。
2.引经据典
巧借善用诗词成语。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得惟妙惟肖。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就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再稍加推敲,不难发现,许多常用的成语中包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在生物教学中,既能丰富学生知识,又能调节课堂气氛。例:“吐故纳新”无论在讲解新陈代谢还是异化作用都是那么贴切、自然;在新陈代谢中可把异化作用类比为“吐故”,同化作用类比为“纳新”;在呼吸作用中,把呼出的二氧化碳类比为“吐故”、吸入氧气类比为“纳新”。“同室操戈”在说明同种生物为顺应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所发生的种内斗争。“望梅止渴”用在讲解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中效果不错。还有万紫千红、息息相关等成语、词组,只要我们有心积累,善于应用,则效果不凡。
二、利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生物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主要表现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解释等方面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的稳定兴趣,并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
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就会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兴趣。
1.在每次实验前先阐明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的关键字,让同学们心中有数。比如在上“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实验课时,一开始我便向同学们介绍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在每个步骤中找出“擦、滴、撕、展、盖、滴、吸、染”等关键字,使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从而克服单纯闹着玩的心理,做好这一步很关键。
2.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让每位同学都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或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在实验时的主观能动性。
3.实验小结时可指定一位学生上台指示挂图,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小结本节实验课所观察到的结构,并通过提出问题,课后进行总结提高,促使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加深印象,帮助理解记忆。
4.对于实验完成较好的同学,教师可当场给予表扬,增强同学们之间的竞争意识,促进同学们认真完成实验。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一些生物学史,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讲伴性遗传病时,我向学生讲了道尔顿在圣诞节给母亲买长筒袜,从而最终发现色盲症这一伴性遗传病的故事。学生听了之后便急切想知道“色盲症”的发病原因。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就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又如,在有关病毒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病毒的发现过程为背景资料,通过相关视频,介绍病毒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丢失了一些自身繁殖所需的条件,导致它只能寄生生活,而病毒也不是完全有害的,有关研究猜测,人体内的部分酶是在病毒的参与下获得的。SARS、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的之所以那么难克服是由于其病毒内部的RNA容易变异,有些病毒甚至3年就可完成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异……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方法
我在讲授《叶的光合作用》一节时,为了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让学生观察购买来的几种蔬菜――小白菜、卷心白菜(包心白)、包菜、菠菜,要求每一位学生带着问题3做好观察记录:哪一种蔬菜外层叶子和里层都是绿色的?哪种菜叶子越拨进去越显黄白色?被砖块压住的草和露天生长草的颜色有什么不同?等等。通过以上的观察,设问:它们的外界条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通过观察和设问,克服了“照本宣科”、“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学奥秘的心理。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浓厚兴趣。因为每次活动几乎都包括观察、回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因此,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在两栖动物的教学中,对青蛙的发育部分,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周末,带领学生到校外池塘捕捞青蛙卵,然后把青蛙放在一个大鱼缸中观察。在鱼缸中放置一些石块、小木板、要求兴趣小组成员从蛙的受精卵发育开始,每天认真观察,记录青蛙个体发育中各阶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活动情况,食性,呼吸情况,特别注意观察蝌蚪鳃的先后顺序,尾的消失过程,前后肢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校还利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发动学生采集动植物标本,引导他们写生物日记,记录一些物候现象,在夏秋昆虫繁多的季节,成立“昆虫兴趣小组”。另外,植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对校园植物进行了普查活动,给每种植物挂上标有学名、科名的木牌,丰富了学生的植物分类知识。此外注意从报纸杂志上摘录并向学生宣讲一些生物科技动态。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经久不衰,同时有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思想、兴趣爱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有利于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