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设计《会计基础与技术》课程内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君英
摘 要: 本文基于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阐述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会计基础与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思路,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会计基础与技术》 课程设计 项目任务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并指导学生学习工作内容的课程模式。本文以我院《会计基础与技术》课程为例,简要论述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课程设计的思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专业人才。基于目标定位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社会培养出基层会计岗位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会计基础与技术》课程而言,其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应以培养会计岗位职责能力为出发点,以企业满意度为质量标准。
(一)总体目标。
熟悉工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全过程,掌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全部会计核算工作的技能与方法。能正确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客观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向社会公众、投资人、员工披露企业年度财务经营状况,并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1.能力目标
通过综合性项目全方位能力的训练,能够按时、按要求、符合规范、认真细致地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会年度结账→编制年度报表。
2.知识目标
掌握报表的编制方法,系统、完整地了解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全过程,掌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全部会计核算工作的技能与方法。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按时、规范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和素养;养成认真细致、严谨规范、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树立及时了解与掌握财经政策信息、了解经济动态的观念;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新理念,培养学生“会学”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变化对知识、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经济管理类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课程内容设计。
1.设计的依据
本课程对应的岗位是会计员兼顾非财会专业如营销员,基于营销员在销售过程中需识别取得的外来原始凭证以避免财务风险的需要;基于营销员在熟知产品成本的前提下,可在公司销售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洽谈交易条件,从而控制营销风险,提高销售利润率;基于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和实操流程,对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重新整合;基于学生取得会计证的需要,教学内容与取证考试内容衔接,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增加一条门路。
2.课程项目内容的设计
(1)贯穿教学全过程项目:红星化工厂2010年度经济业务核算。
(2)设计思路:以红星化工厂2010年年度发生的经济业务为背景资料,模拟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操流程。学生通过完成能力训练项目能够学会按时、按要求、符合规范、认真细致地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会年度结账→编制年度报表,并向社会公众、投资人、员工披露企业2010年度财务经营状况。
二、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设置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制造或营造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帮助学生体验、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身临其境,学会了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分析思考习惯,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模拟企业基本情况简介。
红星化工厂是一家中小型生产企业,注册资本100万元,职工人数30人,法人代表江××,开户银行为中国工商银行大厂分行,账号1068138131319,纳税登记号55801319342,生产的化工产品A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预计为120万元,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该厂财务科共有会计3人,其中记账员负责货币资金的收付及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工作;负责采购过程、生产过程中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销售过程的日常核算及有关明细账的登记;负责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和登记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主管会计负责复核会计资料,财务主管负责审核和验收会计资料。
(二)角色分工及工作内容分配。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两人一小组。每位同学身份是双重的,既要独立操作――记账员,又要负责复核同组同学的会计资料――主管会计(互审)。学生:岗位1――会计员,主要职责――负责供产销经济业务的核算,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岗位2――主管会计,主要职责――负责复核会计资料。
教师岗位――财务主管;主要职责――负责财务全面工作,负责审核和验收会计资料;指导方法为手把手教、PPT演示。
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互动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加以引导。
(三)教学实例:项目任务――归类并计算会计要素金额(2课时)。
(1)教师下发红星化工厂2009年度“资产负债表”,布置项目任务;(2)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独立完成:解读报表,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要素核算的内容,并根据表中资料判断项目要素归属,计算金额,教师答疑,指导;(3)经过互审、讨论,达成共识,小组讨论结果分享;(4)教师结合存在问题进行报表要素分析;(5)学生再查、互查、纠错;(6)教师验收资料;(7)布置预习任务。
三、基于以能力考核为中心设计全程考核内容和方法
(一)平时考评。
每个项目训练绩效采用综合评分法,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考核占60%,具体指标:自评(20分);组内成员互评(40分);教师考核(40分)。结果考核占40%,具体指标:资料上交的及时性(20分);会计资料的规范性(40分);会计资料的正确性(40分)。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需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采用“合作性”学习形式,学习过程更强调主动性,注重提高实操能力。
(二)最终成绩=平时考评(70%)+期末考评(30%)。
基于本课程操作性强,项目成果便于展示,课程教学完成的过程就是会计资料完成的过程,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平时考评(项目训练成绩)占70%,与期末考评(按照学院相关规定组织期末理论考核)占30%,旨在突出考核,更加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考核。
四、基于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一)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
新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知道将来要干什么,现在要学会什么,学习积极性增强,能从职业角度参与学习,愿学、肯学。
(二)动手能力增强,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教师展示增值税发票、商业票据、工资结算汇总表等原始凭证、账簿、账页,布置具体的项目任务,学生通过全过程的仿真模拟实际操练,动手能力得以增强。
(三)取证率提高,课程设计产生效果。
基于会计工作过程重构课程内容,并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使课程教学内容满足认证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提高了学生取得会计上岗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使得更多的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择业时多了一条就业之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