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的课后反思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旭东
科学新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科学探究”“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且须紧密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概括反思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学生在学习科学和运用科学原理解决问题时不断经历直观感知、存疑质疑、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科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科学知识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同时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科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而反思是科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特别是课后反思,可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培养思索能力。
’
一、发展背景
时代在发展,各种各样的现象或新奇的事物在诱惑着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当今世界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传播着大量的文化垃圾,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所引发的教育对象远离教育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改进教学现状的需要
1 反思重教师而轻学生
当前教学反思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评价手段等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因此进行反思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
2 教学过程过分重视活动化,忽视学生的自我反思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了明显的转变,“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但是这些学习方式只是学生在课堂中以研究的态度和一般的研究方法探索可能的结论的一种学习活动。以“学会知识”为目的关注的是学习的直接结果。而“课后反思”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着进行自我解释,从而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思索、勤于探究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 片面追求“动态生成”
目前科学教学中最薄弱的正是反思性学习,尤其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思,但它却是科学学习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对全体学生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初中的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水平、强化探究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的设想和预期目标
1 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难有自我改错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性水平。要使学生的反思行为习惯化,即主体遇到特定刺激便自然出现相应反应。总之,反思意识得到强化后,学生心趣上就有一道“警戒线”,它随时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外即进入反思状态。
2 培养学生的课后反思技能
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般的分析,而是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看到现实的不足。这就决定了学生至少要有下列反思技能:经验技能,主要指学生借助经验对自身进行相对直觉的反思的能力;分析技能,主要用于解释描述性的资料;评价技能,常用于对探究结果的意义做出判断;策略技能,告诉学生怎祥进入行动计划和参与计划实施,如何进行反思性分析;实践技能,帮助学生把分析、实践、目的、手段等和良好结果统一起来。
3 建立互动的课后反思关系
课后反思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的、负责的、执著的心态,同时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学生在课后反思过程中如果有他人指点或与他人合作进行,会加深理解,课后反思的效果会更佳。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提高课后反思效果。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