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主动乐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侏国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天生,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恰到好处的激发对其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在游戏情境中,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而无意注意又直接受兴趣影响。所以教学中利用儿童好动的生理特点,根据所教内容的特性,开展游戏活动,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在讲完新课进行巩固练习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击掌游戏”:教师先拍几下,要求学生多拍或少拍几下,由于全班学生都参加了游戏活动,几个轮回之后,学生就会对这一类应用题的条件、问题及其数量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活生生的游戏,既活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兴趣,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通过游戏活动,启发了学生在喜悦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规律,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和好问的心理要求,因此,他们就会主动乐学。
二、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应当尽量避免随意性,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设计问题还要考虑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既要使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有“想头”,又能激起中下等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例如,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概念后,为深化知识,可设计如下的训练:教师分别出示只露出一个直角、钝角、锐角的三角形教具,问:谁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分析判断,学生答道:露出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露出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接着学生还不假思索说:“露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这时老师说:“那就是说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了?”学生相互议论,认识到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补充说这个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因为锐角三角形三个角必须都是锐角。此时,教师露出两个锐角,让学生猜是什么三角形?……这样通过层层设疑、解疑,使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这样围绕知识的关键设疑、激疑、释疑,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不断深化,这样,学生不仅学得了知识,并且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
三、在演示操作中,激发兴趣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特点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特点的矛盾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演示操作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知识的实质,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例如:一个长方体的食油桶,底面周长是56 cm,高22 cm,贴一圈与食油桶高度相等的商标纸,这张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这道题如果教师光讲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就行了,学生就会很难理解。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用一个长方体硬纸盒去掉两个底面之后,沿高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思考、推理……通过操作演示,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四、在感受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兴趣
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知识的获得来自于思维活动过程。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时,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更加激发出他们对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形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引起兴趣一探索新知一问题解决一激发兴趣”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地给予成功的机会、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上四种方法均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老师做个教学的有心人,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式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小学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