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提问和评价的策略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邢杰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提问和评价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如何提问评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许多教师都会遇到的难题。
   关键词:新课标;提问策略;评价策略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联系教学重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它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随时进行判断,对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等进行公开评价。本文是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所摸索的高效的提问和评价模式。
   一、注重提问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提问,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要明确所提问题是要解决什么问题,避免随意的提问,提高提问的目的性。在提问的过程中,所问的问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思考归纳。
   例如,在讲到反比例函数的时候,我们对函数的图像认识可以作如下提问:
   1.对于一个未知的函数,如果我们想知道它图像的形状,应该怎么办?
   2.如何作一个函数的图像?在每个步骤中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所作的图像是什么形状?有几部分?它们能否与坐标轴相交?对比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说明为什么?
   这样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思考。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了解一个未知函数图像的方法是画图。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回顾函数图像的做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避免学生在作图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错误。而第三个问题,则让学生学会观察图像,并了解为什么双曲线不能和坐标轴相交。每个问题的解决都紧扣住教学目标。
   二、把握好提问的梯度
   问题提得再好,如果不能被大多数的学生接受,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形同虚设,毫无价值。所以,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设置一定的铺垫,解决好梯度问题,或者将较困难的问题,化解为几个难度较小的问题,形成阶梯状的问法,由易到难,通过引导层层推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例如,在学习完反比例函数图像和解析式之间的联系之后进行归纳。如果这样提问:反比系数k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何影响?很多同学只会考虑到k的符号对图像的影响,而忽略了|k|的影响。如果换一下问的方式: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实数都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构成,请大家告诉我,k的符号对反比例函数图像有何影响?k的绝对值呢?这样学生在归纳的时候,才会考虑得更加完整。
   三、注重深层追问
   为了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对疑点和发散点进行追问,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学生吃夹生饭,而且可以让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体现新课改因材施教的理念。
   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问:k的符号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位置有何影响?学生会回答:k>0时,图像经过一三象限;k<0时,图像经过二四象限。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并不理解实质原因,只是机械的记忆。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容易遗忘混淆。而如果我们在学生回答以后追问一句:为什么?你知道原因吗?很多学生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有的会根据所作的图像考虑,有的会根据解析式,k>0时,点的横纵坐标同号,所以在一三象限;反之在二四象限。不论何种方法,学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消除疑问,对结论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重视归纳性提问
   有些老师喜欢在讲完一个问题或者上完新课后,自行总结所学内容,学生很轻松地记笔记。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总结,不但让学生失去了一次重要的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因此,我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都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谈谈自己在这个问题中发现了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谈这个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在这个环节里,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例如在学完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之后,我请不同的同学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A:我知道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一般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学生B: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学生C:在解决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用等式去解决。
   学生D:解决不等关系问题时,有三种方法:不等式法、等式解决和用图像法。
   ……
   此时我又问,上面这些同学都说出了这节课的收获,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
   学生总结完之后,我又提出疑问:本节课容易出错的地方,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学生通过思考之后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易错点的防范就会熟练得多。
   五、对学生积极评价
   1.评价的客观性。在对学生回答评价的时候,让学生清楚他的回答是对还是错,好还是有所欠缺。好的话好在哪里,不好的话哪里有不足。老师用分析的话语指出错误所在及出错的原因,同时肯定正确的部分并予以鼓励,比如“回答得很有趣,动了脑筋。不过要是按照给定的条件会怎样呢?”“听听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见解”等等。这样的回答既准确无误地使学生知道该回答是错误的,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分层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个性化的。比如对学困生要采取表扬评价的方式,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的方式,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的方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如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的回答必然存在着差异,对优生可以简单地说一句“很好”,对学困生不妨多鼓励几句,或全班学生掌声鼓励。这样的评价不仅鼓励了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张扬了富有个性的学习品质。
   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后,老师提问学生的收获。
   学困生A:我了解了两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
   教师:不错,但是不是任何一种三角形都有这样的规律?
   学困生A(不好意思):是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教师:很好,说明你已经理解了这个定理了。还有吗?
   中等生B:我还知道勾股定理可以用勾股弦图证明出来。
   教师:不错,这种证明方法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呢?好好想想看。
   优秀生C:运用了割补的思想。
   教师:嗯,根据这种思想,你能不能再想到别的证明方法呢?
   3.鼓励学生积极评价。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和评价活动,使学生不仅感到“教师在教”,也要感到“自己在学”;不仅是教师“要我学”,而且更多的是“我要学”。
   例如:在学习相交线和平行线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A:这两个角相等。画图可以得到。
   这时我让其他同学评判A的结果,A回答得好不好?好的话好在哪里?不好的话问题又出在哪?
   学生思考讨论,一会儿,学生B举手。
   学生B:A回答得不全面,还有可能是互补。(上黑板画出另一种情况。)
   其他学生观看。此时我趁热打铁:他们谁回答得更好?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思考、判断、评价的过程,加深了对该知识的认知。
   实践表明,在数学课上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正确合理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高质量的提问和评价,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安徽省无为第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3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