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课堂上封锁的“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玉华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已进入了改革和改进的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首席官。教师失去了对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因此,要改变课堂教育观,必须实现课堂教育的最高境界,拆除课堂上封锁的“墙”,即:“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生命活泼自由的呈现,把课堂作为体验生命价值、迸发生命激情的理想舞台。
一、人本化的课堂,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自由挥洒
1.放飞学生的想象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师道尊严的高墙,对课堂里坐着的可爱的孩子们来说是一座高高的牢房,在如今人本化的课堂里,我们老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心中渴望知识的孩子们。由此,作为教师,在人本化的课堂里应该是宽容的。教师的讲解及学生对教材的认识是动态的、多元化的。课堂要以开放与宽容的精神善待每一位学生,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与潜能,特别是那些智力“有问题”的学生。要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来促使其个体的发展。允许学生说“我不理解”,我认为学生应该有质疑权,应该让学生以挑战者的身份进行提问。像我在教学《狐假虎威》这课时,我和颜悦色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吗?”几十双小手都举起来了,有一位学生说:“我的收获是不要像狐狸那样仗势欺人。”另一位学生说:“我要像狐狸学习,遇到事情,不要慌张,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办法保护自己。”我听了连连点头,非常赞同他的想法,如果在以前的课堂中这篇课文就只能有一种答案,哪可能让学生这样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时肯定会说:“胡说八道,狐狸很狡猾还骗了老虎,你怎么还说它聪明呢?”如果这样教,就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现在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自由挥洒内心的真实体会!
2.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创造,营造一种平等探究的氛围。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激励学生以生活体验来参与学习,以人本思想来解释、补充。记得我上《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当课文讲到尾声,我让学生填一些量词,一()蚂蚁,一()蝈蝈。孩子们小手如林,应答如流,我也没有把标准答案告诉他们,一个小男孩踊跃举手说:“一(匹)蚂蚁 一(名)蝈蝈。”闻听之言,顿时,课堂上哄堂大笑,我“嘘”一声,课堂马上安静下来,我跑下去摸着那孩子的头说:“你为什么这么说?”只见那小男孩自信地说:“动画片上不是说熊先生、狼外婆吗?”我点点头,带头鼓起掌来:“对,诗人也是这么说的。”接着,我就背起了一首诗,名字叫《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一(块)鸡蛋、一(枝)本子可不可以说,一(朵)雨、一(束)雪花,一(匹)学生,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说?”孩子们听了又是哄堂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一位学生的脸上,开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我再望望那位小男孩,小男孩举起手来,说:“老师,我知道了。”我想,课堂上当同学回答不同的问题时,不要急于肯定与否定,而是要耐心地引导、启迪,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就会使教师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与他们灵犀相通、平等相待。
二、人本化的课堂,老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忠实的引导者。传统教学中,有一句流行的口号:“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强调了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忽视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及更新创意。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师与学生产生了信息对等现象,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再说,教师桶里水的质量到底如何呢?因此,与其期待教师时刻有一桶水往学生的碗里倒,还不如把教师当成一个帮助学生挖掘泉水的人。学生就是一个泉眼,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教师则是引导发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观念又在发生转变,让学生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的讨论、交流、争辩,自主探究和研究问题结论,形成创见。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品格的过程,对问题结论的探讨,一般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探究争辩去发现奥秘、获得真知。探究的形式有独立探究、小组探究、全组探究等,不管哪种探究都闪现着创新的思维火花,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自身潜能得以开发。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课堂变得更为人本化,校园成为乐园,师生成为朋友,从封闭的教育走向开放之道。让我们一起探究,共同追求,渐入佳境,与新课程同步飞奔!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