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体育训练的运动损伤与防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国位
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课余体育训练在学校开展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体育训练的队伍中来。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训练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人们受益匪浅;运用不当,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有科学训练的知识和实践,不断提高学校运动队成绩,使课余体育训练更加完善。
一、课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分类方法
1.按受伤部位
肌肉和韧带的挫伤、撕裂、肢体骨折、颅骨开裂、脊椎损伤、关节脱臼、内脏损伤、脑震荡等。由于运动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相对较少,其中好多属于小创伤,其中以肌腱、肌肉、韧带和关节囊伤最为常见,然后是半月板断裂、肩臂损伤和髌骨软骨病。
2.按受伤的时间可分为新伤与旧伤
新伤主要是指受外力作用后发生病证并立即就诊者;旧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3.按机能丧失的严重程度
①受伤后还能进行练习的轻伤;②受伤后不能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需停止患部训练的中伤;③不能进行训练的重伤。
4.按损伤部位有无与体表相通
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
二、造成体育运动训练损伤的原因
造成体育运动训练损伤的原因有很多种,可分为诱因和直接原因两种。诱因可以分为训练技术特点和生理学结构特点;直接原因也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1.直接原因
(1)内因
①心理素质。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假如注意力不够集中,发生伤害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情绪波动不稳、急躁冲动、心急火燎,或者在锻炼时因为胆小、紧张而迟疑不决者,尤其容易造成运动伤害。
②身体条件。a.年龄:青少年时期骨骼发育还不完全成熟,抗击打抗防御能力相对较差。正在发育的软骨组织和肢体骨骼也显得相对脆弱。当韧带突然受到外力而发生损伤时,软骨组织和骨骼等常常先被损伤。b.性别:男生、女生发育时间不同。女生肌肉比例相对较少,因此各关节部的剧烈运动伤害发生概率女性相对较高。女生激素分泌呈周期性,如果月经不调,就会造成雌性激素分泌下降,也是造成疲劳性骨折的重要原因。c.体质和技能:脂肪相对较多、身体重的人会使肌肉发达度减小,因此灵活性和耐久力也相对比较差,更容易造成伤害,体重重的人处于不利地位。体质差的人容易感冒、发烧等。d.其他:在身体状况不良的情况下,对意外事件缺乏敏锐的判断和快速准确的保护反应,就可能导致运动损伤。
(2)外因
①个别体育运动员由于不顾自身的条件的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损伤的发生率不同。例如,练习蛙跳动作增强腰和腿部的肌肉力量时,发力过快就会出现膝关节受损,因此课余体育训练要科学。
②运动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训练过度是运动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训练过度是因为训练者运动的负荷量太大,使身体没有得到充分的恢复导致,症状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睡眠不佳、食欲不振等。如训练过度纠正不及时,免疫机能就会下降,这样必然增加了慢性疲劳和感染的发生率。
③环境影响: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不宜在坚硬的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练习。训练衣装和运动鞋不合适,运动场地高低不平杂物障碍,器械规格质量不符合训练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训练特点等,这些也都是造成受伤的原因。
2.课余体育锻炼运动损伤的诱因
(1)正常人体解剖学特点
有些部位所处的特有的解剖位置在锻炼中容易与周边组织发生挤压和摩擦,如踝背伸60°~70°角发力跖屈时,跟腱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但是胫后肌和腓骨肌却相对比较松弛,这是如果突然用力,可能发生跟腱断裂如肩袖。运动中由于相互间力学关系的改变,可导致负荷最大的组织发生损伤等。
(2)各项体育运动的技术特点
因为每个运动项目都有相应的技术特点,人身体每个部位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每项运动都可能造成人体伤害。
总之,因为每个运动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在这些原因的相互作用下,每个运动项目中所造成的运动伤害都有相应的规律和特点。掌握这些规律和特点,对于防护、诊断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能,而锻炼伤害的造成常常会使运动员的身心都受到一定的伤害,因此,预防于没有发生之时就显得尤其重要。训练者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保护自己,从而使体育运动训练安全健康而富有成效。
三、课余体育训练的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及基本方法
体育训练时,要从思想上对运动损伤的预防给予重视,并遵守课余体育训练的一般原则,同时,要全面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1.保持身体处于良好的运动状态
(1)训练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提前热身活动不但能提高基础体温、增加肌肉内部的血液循环、提高肌肉的应激性和增强关节的柔韧性等,还能缓解运动前的压力和紧张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损伤的发生。
(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安排不足,不能达到促进人体运动能力提高的目的,运动负荷安排过大,不仅使运动系统的局部负荷过重,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致使全身机能下降,协调能力降低,注意力、警觉反应都减弱,从而容易发生损伤。为了减少损伤,教师、参加体育训练者应严格按照运动训练的原则,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和各项运动损伤的特点,个别对待、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训练后应注意放松活动
放松活动是指在运动后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心率、呼吸、体温等回复到运动前的正常水平。从防护损伤的角度来看,这同运动之前的准备活动同等重要。根据运动强度和项目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放松,可以防止训练后肌肉酸痛,这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
(4)个人防护
训练者除了提前做好热身活动和准备活动以外,还应该懂得和掌握初步缓解训练后肌肉酸痛、关节不适的方法。肌肉酸痛的早期可做温水浴、物理疗法或自然按摩。如果疼痛继续或者加重,应去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同时训练中应密切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及时发现锻炼受伤的早期症状,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2.创造课余训练的适宜环境
体育设备、器具、场地等在运动前都要进行认真的安全检查。例如,学生的配饰、锐利物品在锻炼时禁止佩戴;训练者应根据自身特点、足弓的弧度、脚的舒适程度选择适宜自己的训练装备等。
3.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
科学体育训练包括五大要素,即全面性、渐进性、个别性、反复性、意识性,前三个要素对预防损伤较为重要。全面性是指训练者应对体能加强全方位的训练,不能只是对一些个别运动的重复练习。渐进性是指训练者应慢慢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防止身体不能适应而致使身体伤害。个别性是指训练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年龄段、性别、技能熟练度等不同,活动方法和活动负荷也应该不一样。
4.加强易伤部位训练
增加容易受伤的部位和比较脆弱部位的训练,增强其运动功能,是防止锻炼受伤的有效方法。比如,为了防止弄伤腰部,要增加腰部肌肉的训练,增强腰部肌肉的韧性,并锻炼腰部肌肉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课余体育训练的运动损伤与防治需要我们基层教练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达到科学训练的目的。努力提高学校课余运动队伍成绩,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6.
[2]彭裕文,罗宝国,郑黎明.解剖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08.
(作者单位 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082.htm